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699056
大小:66.01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4
《拔牙诱发癔病发作12例临床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拔牙诱发癔病发作12例临床分析樊晓婷(河南省焦作市五官医院口腔科454000)【中图分类号】R782.ll【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4-0159-02【摘要】目的通过对12例拔牙诱发癔病临床诊断、观察及治疗进行了分析,提高医生及家长的关注,总结经验教训。方法收集2000年1月〜2009年1月拔牙诱发癔病的患者12例,进行诊断及治疗。结果拔牙时过度紧张、焦虑等精神因素可引起个别心理素质缺陷的患者诱发癔病的发生,经精祌治疗、暗示治疗及药物治疗可获得痊愈。结论个别患者拔牙时可诱发
2、癔病发作,俏是癔病经过合适的治疗能完全治愈。【关键词】拔牙癔病治疗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工作、学习、生活节奏不断加快,随之而来的心理社会问题、心理障碍日趋突出,癔症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癔症乂称歇斯底里,是由精祌因素,如重大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感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1]。收集我科2000年1月〜2009年1月拔牙诱发癔病患者12例,通过实施心理暗示等治疗,全部康复,现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男性4例,女性8例;年龄为6〜45岁,平均18岁。患者表现为忽然口眼紧
3、闭,两手紧握,人往后挺,失音失明,肢体瘫痪,感觉减退或消失,呼叫不应,精祌抑郁,情绪低落,无大小便失禁等现象。查体:血压在正常范围,心率65〜150次/分,呼吸深大,双侧瞳孔正常,对光反射灵敏,心肺听诊无异常,四肢不规则抖动,肌张力时高时正常,腱反射对称活跃;脑膜刺激征阴性,病理反射未引出;根据症状及检查,请祌经内科等相关科室医生会诊,排除癫痫发作、心脏疾患及呼吸道病变等,共同诊断为癔病发作。1.2治疗方法1.2.1语言暗示治疗:医务人员必须认真地做详细检查,消除使患儿产生情绪激动的精神因素和环境因素等,并
4、向家属交代具体病情,医务人员与家长配合对患者进行语言的暗示治疗[2】。1.2.2安慰剂暗示:安慰剂能在患者心理上产生良好的反应,将葡萄糖酸钙针剂作为首选。药物10%葡萄糖lOOmk维生素Cl.Og静脉注射,或者5%葡萄糖100ml+10%葡萄糖酸钙10ml静脉注射,并告诉患者此药为特效药物。1.2.3镇静:对于情绪不稳定、兴奋状态或不安症状者可给予适量鲁米那肌肉注射行对症处理。并建议定期看望心理医生,预防复发。2结果12例患者中11例1次治愈,1例2次治愈。随访6〜12个月,均无复发。3讨论癔症又称歇斯底里
5、,是一组由明显的精神刺激或不良暗示所引起的意识改变、精神异常以及运动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疾病[3】。对于癔症的确认砬十分慎重,要注意四个要点:①该病是由于精神刺激突然引起的疾病;②该病的症状具冇特异性,如躯体障碍表现出的体征,意识障碍表现出过多的表情和夸张性;③症状可因暗示而消失;④它不属于器质性躯体疾病[4]。癔症多发于5〜14岁的女孩。患儿以独生子女为多,由于父母过分溺爱,加之教育方法不当或家庭的特殊原因,使其形成了任性、自私、疑心重、暗示性强,爱感情用事、富于幻想、好表现自己的性格等。当受到惊恐、委屈
6、、愤怒等精神刺激或要求得不到满足吋即发病。大多突然发病,出现感觉、运动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或短暂的精神异常,而这些症状常因暗示而产生,也可以因暗示而消失为特点[4】。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是:身体没有缺陷和疾病,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具有完满而良好的状态。在现代社会中,“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在医疗工作中广泛确立,它克服了旧的生物医学模式忽视心理、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缺陷,全面系统地从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三方面,来综合认识人类的健康和疾病,并XL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和治疗疾病,达
7、到人类身心健康之0的。癒病除了遗传因素外,与生后的社会环境教育等有密切关系,若想得到彻底的治疗,忽视心理社会因素是绝对达不到的。癔病的发生是由于社会心理文化因素的影响以及性格、道德上的缺陷,通过对12例癔病患者的调查,中小学生学A)负担过重6例、家长对独生子女期望值过高3例、成年人工作中人际关系紧张1例、过度的恐惧与焦虑2例,从本组12例患者的治疗经验看,单纯应用暗示等疗法对患者虽然人多数可一次治愈,但是如果患者心理方面未得到康复,往往有可能造成再次发病。所以对癒病患者最主要的还是要进行心理康复治疗,首先给
8、予患者安慰和支持;然后详细询问患者及其家属,了解患者病因及心理状态,并进行针对性治疗,使患者适应现实情况;最后给予心理疏导,通过医生和患者交谈,让患者把内心的郁积情绪和紧张心境表达出来,解除心理障碍,抚平心理创伤,达到心理康复。本组12例中有9例为儿童,女性7例,男性2例,儿童占75%,所以应当重视儿童的心理健康,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健康的教育是避免或减少本病发生的根本措施,动员社会、家庭、学校各方面的力量帮助儿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