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第三领域的发展难题-第1

当前我国第三领域的发展难题-第1

ID:24692602

大小:5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5

当前我国第三领域的发展难题-第1_第1页
当前我国第三领域的发展难题-第1_第2页
当前我国第三领域的发展难题-第1_第3页
当前我国第三领域的发展难题-第1_第4页
资源描述:

《当前我国第三领域的发展难题-第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当前我国第三领域的发展难题

2、第1内容显示中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国家与社会”的分析框架在解释中国问题时存在一定的限度,同时为避免“第三部门”的内涵歧义性,提出了一个与公域和私域相对应的概念:第三领域.并结合中国政治-社会结构的历史和现实说明了这一概念的所指.然后从国家能力与国家权力间关系的角度,从理论上分析了我国从全能主义政治向后全能主义政治转型过程中第三领域的发展难题.指出这些难题的形成主要是国家权力的非现代性配置传统造成的,而欲推动中国第三领域长远而理性的发展从而提高中国的国家能力,近期内最紧

3、要的问题就是第三领域进一步的“去国家化”,从而为以后建立起公域,第三领域和私域之间对等合作的政治关系打下基础.[关键词]国家权力国家能力第三领域公共领域发展难题去国家化一第三领域的内涵界定本文使用的第三领域的概念,主要区别于传统的国家与(市民或公民)社会的二元分析框架,同时也有别于目前中国学术界较为流行的“第三部门”的概念.1、粗线条的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分析框架及源于西方政治实践的相关理论在中国并不具有较强的解释力.按照《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对市民社会(Civilsociety)这一概念的权威性

4、解释,现在通常使用的“市民社会”是指:“国家控制之外的社会和经济安排,规则,制度.”(P125)它强调的是相对于国家公共权力的私人活动空间,尤其是社会自治和自由交易的领域;其中也隐含着一个基本的现代性命题,即:国家与社会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权限划分,未经公共协商或契约,国家不能任意侵犯社会内部的自主活动.虽然在公民社会理论上非常重要的政治思想家的论述和侧重点各有不同[1],但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二分,私人领域和社会领域独立并制约公共领域的扩张是近代以来西方自由主义国家理念的主流.以这一基本理念和分析框架反

5、观中国政治-社会结构演变史,我们可以发现中西方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发展逻辑上走的是迥然不同的两条道路.有关这一点,秦晖先生使用的大共同体与小共同体[2]的概念很有说服力.秦先生的观点是:西方近现代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演变是从小共同体本位发端的,也就是社会学家滕尼斯所谓的从(小)共同体向社会的演变,因而社会力量的自治传统影响到西方国家民族国家建立之后社会与国家间的关系.也就是社会有自己的活动权限并制约国家权力的滥用.但是中国传统的社会却是一个大共同体,国家权力广泛的渗透力已基本上破坏了传统小共同体自治的纽

6、带.而因为国家权力全社会范围内渗透事实上的难度(即所谓的“天高皇帝远”),中国在底层社会尤其是农村社会,还是有一定程度和范围内的自治.但这种社会的自治是不确定的,其权利也未得到国家法律上的保证,对国家的制约更是极其有限,相反,这一领域在一般情况下都未超出过国家的权力限制.这里说的是中国古典社会.中国近现代以来的社会,虽说也曾出现过一个短暂的国家与社会合作的历史,也就是清末预备立宪前后绅商阶层的崛起并自觉到自身的利益(尤其是对产权界定的呼吁)(刘伟,2003),社会力量通过国会请愿和在地方咨议部门开会

7、讨论的形式得到了一定体现.但这一局面很快就为二十世纪初以来中国社会的全面危机所阻断,也就是邹谠先生所言的全能社会的苗子在这种危机中就已埋下.而全能社会的特点就是:“政治机构的权力可以随时地,无限制地侵入和控制社会每一个阶层和每一个领域.”(邹谠,1994,P69)为克服全面社会危机,客观上要求党政组织体系全面重塑社会关系从而集聚有限的社会资源实现民族独立.按照邹先生的观点,中国建国之后理应收缩党政结构的权限范围,培养社会自治空间,但是全能主义的政治却愈演愈烈,直至文革这样的悲剧产生.1978年中国以

8、向社会领域“放权让利”为特征的改革进程,客观上释放了相当的社会自由空间,而社会也在舆论表达和结社活动方面初步形成了公民社会的雏形.但是因为全能主义政治的惯性和执政党危机感的延续,在国家对社会力量的展示尚无应有的理性准备时就发生了比较两极化的国家与社会的正面交锋.结果是众所周知的八十年代末的政治事件.这说的是建国以来中国全能主义政治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看出,在全能主义政治形态下,社会是没有自己的合法空间的,公共权力的触角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而那些本来应首先具备社会自治组织特征的团体也被体制化和

9、国家化.在此情况下谈论国家与社会二分和社会对国家权力的约束与中国的政治事实不符.同时,如果将社会约束国家作为中国将来政治状态的应然格局,其中的基础和传统近于无,而要实现这一应然状态的途径和艰难程度也非西方国家所能比拟.所以我强调的是并非以西方的国家与社会二分的理论分析一下中国就够的------显然,这是非常表面的.情况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邓小平先生重新启动改革进程后得到了一些改变,但是具体到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时,基本的问题或冲突主要还不是国家与社会间关系所能解释的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