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弃·整合·创新

扬弃·整合·创新

ID:24651383

大小:56.5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5

扬弃·整合·创新_第1页
扬弃·整合·创新_第2页
扬弃·整合·创新_第3页
资源描述:

《扬弃·整合·创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扬弃•整合•创新刘学昌甘肃省定丙市安定区大城小学743000语文的终极人文关怀,实际上是教育理想最终实现的问题,也是对中小学语文在整个教育实践中的定位问题,换而言之,语文教育应为某种理想化的人的脱颖而出或人格构建服务的。当许多人惊呼当代中学生正在丧失直观的、感情的、审美的语言素质和能力时,很多人自然而然地把罪过归之于语文教育的失误。笔者在《师说》一文的课堂实践与问题设计中,尽可能体现了“新理念”的教学要求,把教育教学目标深化为对人的品格、性情的潜移默化;同时,我乂渴望让全员参与的“新理念”教学法继承传统语文教法的优点,通过问题的讨论,冀求

2、达到发掘《师说》一文所包含的人文和社会价值观念,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因此,问题设计的角度是与以往不同的。步骤一:互联网时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命题是否具有现实意义?乍一看,这是一道哲学课题,往日花大量时间解决的字词、正音、古文串讲、文理释疑等等语文课必讲解的问题被忽略了。然而,通过学生的课前准备和课内活动,我们发现激烈讨论和积极搜寻材料的研究过程已经超越了作为语文课“句读之不解”的窠臼,同学们在“惑之不解”范畴内,超越了字、词、句的分析背诵,把触角伸向了更加广阔的思维空间。步骤二:韩愈“吾师道也”与“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

3、与弟子”的命题,对我们的启迪是什么?学生经过讨论,几乎各组得出了同样的结论:教师不必贤于弟子,但师生应该成为竞争者。理由一:学生处在互联网时代,已没有了人类自身的时空壁垒,不同门类、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不同流派、不同权威和不同见解在网上实现了知识杂交、学科滲透、文化融合。故当所旮的知识和观念良莠不分地出现在网上现身说法吋,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是尝百草的神农氏,是建立学生价值体系的先行者、传承中外优秀文化的河床。理由二:学生向老师学就是因为老师奋高尚的品质和超常的见识,倘若仅仅是为了追求平等而“平等”地和学生进行简单的课堂交流,那老师就不是老师

4、。一个没有创造性的、缺乏示范性的老师,比一个无知的庸医更加害人,误人子弟。步骤三:头脑风暴A:一段著名京剧大师袁世海的录像。当袁世海先生己经誉满京华吋,他还向郝老先生拜师学艺,郝老先生向他提了三个问题:其一是:你已经是京剧名角,为什么还要拜师学艺?袁老先生说,是为了深造。郝老先生满意地点了点头。第二个问题是:“把你捏碎变成我,还是把我捏碎变成你?”这时录像戛然而止,要同学们各抒己见,替袁世海先生冋答。B:学生分组讨论的结果反馈。1.扬弃法:捏碎老师,取师所长,为我所用。2.缝补法:捏碎自己,取我之长,补师之短。3.溶化法:师生同碎,你中有

5、我,我中有你。步骤四:你如何才能捏碎老师,强大自己?学生的冋答:1.用真诚感动老师,使其传授绝活。2.做个解剖师,分析综合,看个究竟。3.虚心学AI,善于思考,用批判的眼光接受老师的知识。教师的评价:“小故不可以敌大,弱故不可以敌强”,要捏碎自己的老师吋,自己的见识必然超越其师才有可能实现。其一,用真诚来感动先生,这是传统的求学方法,既没有新意,又缺少了主动性,不宜形成学生自己的人格和创造力。其二,做个解剖师,则必然要有居高临下、游刃奋余的本领,若高于苏师且能解剖之,则不必拜其师;若不及其师,则必定狂妄自大,学无所成。其三,若一味地解剖肢

6、体,未免只见骨骼不见灵魂,也将违背我们“以人为本”的初衷,因此,我们还要思考语文课能不能解剖的问题。步骤五:润物细无声。录像播放袁世海先生童年的苦难生活。袁世海童年生活苦难深重,逼迫无奈,他被送到梨园学戏,拜师学艺后,他早起晚睡,勤学苦练,一心要当一个名角。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在剧团已经小有名气了。但还不满足,就又拜郝老先生为师,受到师傅悉心指导,并II与郝老先生同台演出,使他技艺大进,终于成为一代京剧大师,许多作品被搬上了银屏。总结:自由论述,合理发挥。杨启亮先生在《热爱语文:一种教学目的论的解释》一文中指出.•“每每看到有越来越来多的学

7、生不喜欢写字,不喜欢汉语言文学,不喜欢千古传颂的诗词歌赋,茫然无知于中国传统文化,就像黄河断流•一样,会凄然感慨却欲哭无泪,这正是令人心碎的语文教学的命运。”因为理性的学问在中国语文学的领域里仅仅是冰山之一角,而非理性的学问,譬如直感、顿悟、意会、灵感等美学观照,才是你真正为之献身、为之热爱的理由。但这种“拈花微笑”的境界,不是透解方法的问题,也不是分析综合的问题,而是要你亲身历练,要你物我两忘,才有可能体会出个中滋味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