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621218
大小:53.6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5
《将道德内化寓思想品德素质教育中》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将道德内化寓思想品德素质教育中♦孟令成山东省潍坊科技学院262700在素质教育的研究中,人们对人的素质给予广义的界定:“素质是人在先天条件下,通过后天的教育训练和环境影响形成的比较稳固的、且在比较长时间内起作用的基木品质。”我们必须特别注意到“素质”内涵中“稳固的”、“在长时间内起作用”的要求。基于这个认识,我们认为,如果学生的品行呈现表面性、被动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那么所反映的品德就不能说己成为该生的素质,也就是说其品德尚未素质化。只有学生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顶得住环境变化的影响,抵抗得了不良干扰和诱惑,始终能保持其良好的品行,才能说明他具有良好的品德素质,也就是说达到“品德素质化”的
2、程度。一、优化教育教学条件,促使道德内化形成情动条件:动之以情,是教育的先导。情是开启学生信息接收系统大门的钥匙。以情激情,是激发道德情感的好办法。教师对学生的爱,就是最好的情感教育,教师宮有情感的教导(或演讲)必然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优秀作品,动人的故事情节都能使学牛.受到情感的熏陶。理喻条件:晓之以理,让学生能真正领悟道德准则及其执行意义。教师要讲究说理的艺术,以理服人,“心服”就是“理”的内化,采用强制性的压服是不好的,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更谈不上内化。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文以载道”,寓理于学科教学之中,于无形中潜移默化。榜样条件:榜样在促使道德内化方面的力量是无穷的。古今中外
3、人类优秀分子身上都闪耀着美德的光辉,他们人格的魅力对学生的精神必然产生巨大的震撼。学生周围的好人好事都能构成学习的榜样。环境氛围条件:除了硬环境外,要善于营造浓烈的情感氛围。例如升旗仪式,对场地、设施、队列、服装、鼓号乐、歌声、演讲等因素进行综合设计,构建庄严且富有爱国情感的氛围,就可收到较好的效果。制约条件:我们强调以正面教育为主,坚持疏导方针,但丝毫也不能忽视制约机制的重要性。法制教育、规章制度的管理从另一侧面强化对道德行为意义的认识,对道德内化起了辅助作用。评价条件:对学生行为予以评价,既可加深道德认识,增进道德情感,同吋又是一种导向和激励,艽作用不可低估。评价不仅来自教师,也来自
4、学生接触的各个方面,我们应当重视集体舆论的教育作用,应注意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予表扬、鼓励0二、通过自我教育,强化道德内化道德认识是自我教育的基础,也是自我教育的起点。对道德准则不单纯是理解掌握,还必须上升到“认同”的层次。为此,釆取“外铄式”的灌输往往是不够的。教师必须想办法,促使学生去分析、比较道德行为和非道德行为的截然相反的后果,冋吋引导学生去领会执行道德准则是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的统一,必要吋甚至可以让学生去经历直接或间接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从心底里、从情感上达到对道德准则的认同。自制力是道德意志的重要品质,它是产生行为过程中的自我调控,控制自己的需求、欲望、动机、情
5、感、情绪,控制自己不受干扰,保持不偏离原来的决定,因而自制可以起到避免自身产生错误行为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看,自制是比自省更为高级的心理活动。从控制论的观点看,自制是外部控制信息(各种道德准则)经内化而成为自身内部系统的控制信息(即坚定的道德信念),发挥导向、调控、维持的作用。而自省可以看成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反馈和重新调控,为以后的行为输入(或强化)新的信息。所以自省和自控是主体系统自我控制在不冋阶段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联系,循环交替进行。不断地增强学生的道德信念,就能不断地强化控制信息,不断地增强自制力。强化控制信息还可以采取外界提示法,比如设座右铭、挂“制怒”牌、在公共场合设警戒标语(
6、例如禁止吸烟)、在校园里《守则》《规范》上墙等。从自制的内容看,对“需要”的控制是最为根本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的心理结构中,需要处于核心、主导的地位。需要,是人的社会行为的主要归因,因此有人主张“道德行为归因于道德需要”,学生能否控制自己的行为,从实质上来说就是能杏控制自己的需要。三、交往和实践的磨炼是思想道德素质化的必经途径道德准则是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关系的规范,所以道德品质只有在人际交往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体现(即外化),学生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是实现“知、情、意、行”统一的必经途径。学生主动参与交往和社会实践时,由于交往的对象、实践的内容和环境不可能纯化,因而
7、学生必然会受到正面的或反面的影响,对这一点我们必须有足够的估计和准备。首先,应当教育学生注意择友,尽量避免到不良的环境去活动。学校应鼓励学生社闭活动,开设活动课,有计划地组织社会实践。同时应重视班组集体的建设,创造良好的交往群体和环境条件。其次,密切关注学生群体的动向,家庭、社会、学校密切配合关心学生活动情况,发现不良的苗头就及吋作出针对性的帮助和引导,防患于未然。第三,以辩证的观点看待学生的交往和实践活动。正如陶西平同志所分析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