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腹部术后麻痹性肠梗阻的针灸治疗临床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腹部术后麻痹性肠梗阻的针灸治疗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腹部手术后麻痹性肠梗阻的针灸治疗疗效。方法将8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4例,两组均予禁食水、胃肠减压、灌肠、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胃肠外营养支持、预防和控制感染及中药大承气汤等治疗。治疗组针灸治疗,对照组未用针灸治疗。治疗3天后判断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34例,好转8例,无效2例;对照组治愈26例,好转6例,无效12例。两组疗效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部术后麻痹性肠梗阻应用针灸治疗临床疗效好。【关键词】腹部术后麻痹性肠梗阻针灸
2、肠梗阻是急腹症中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病因多种多样,多由手术、炎症、创伤、出血、异物等引起,以手术引起者多见。临床上以腹痛、呕吐、无排便排气为主要表现。立位X射线透视均有数个液平或液气平。腹部术后肠功能恢复的快慢,对患者机体的康复至关重要。我科自2004年7月~2009年7月,采用针灸治疗腹部手术后麻痹性肠梗阻,效果良好。1临床资料选取我科2004年7月到2009年7月的88例本院外科住院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4例。其中治疗组男24例,女20例;年龄18~78(52.6±15.65)岁;胃癌术后6例,,结肠癌术后15
3、例,阑尾炎根除术后4例,子宫肌瘤术后2例,其它术后粘连性肠梗阻17例。对照组男23例,女21例;年龄19~75岁(49.5±14.9)岁;胃癌术后4例,,结肠癌术后16例,阑尾炎切除术后4例,子宫肌瘤术后3例,其它术后粘连性肠梗阻17例。两组一般情况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方法所有的患者均禁食水、胃肠减压、灌肠、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胃肠外营养支持、预防和控制感染及中药大承气汤等治疗。2.1治疗组取穴:足三里、天枢、上巨虚、三阴交,穴位均取双侧,加相应配穴。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穴位常规消毒,选
4、用28号1.5寸针。均行提插捻转补泻法,加电针行疏密波治疗30min,每日2次。2.2对照组未用针灸治疗,两组均于3天后判断疗效。3疗效观察3.1 疗效标准 痊愈:肠鸣音正常,肠蠕动恢复,排气、排便正常,呕吐、腹胀等症状消失;好转:肠鸣音出现,肠蠕动恢复,排气但尚未排便,呕吐、腹胀减轻;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3.2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34例,好转8例,无效2例;对照组治愈26例,好转6例,无效12例。两组疗效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4讨论麻痹性肠梗阻可以在多种情况下产生,常见的诱发因素有各
5、类腹部手术后、各类腹膜炎、各种腹部绞窄痛、腹部的钝性挫伤等致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出现肠壁肌肉瘫痪而麻痹。中医学对腹部术后麻痹性肠梗阻的认识,病位在肠,辨病属于“肠结”、“关格”、“腹痛”等。由于手术损伤正气,以致正气不足,脾主运化,脾气不足,运化失健,消化迟缓,输布精微乏力,致水湿内生,脾气反为所困,因而形成虚性腹胀。脾胃相表里,脾气不足,胃气亦弱,反之,胃气不足,脾气亦弱,胃气不足,则通降失常,肝主疏泄,有协助脾的运化功能,肝失疏泄,气机不利,则致脾运失健,所谓肝木横侮脾土。故此病的治疗应补益脾胃,疏肝理气。足三里属阳明胃经合穴,
6、合治内腑,是治疗胃肠疾病的主要腧穴。足三里穴有通阳理气、和胃降逆及扶正培本之功效,能刺激肠蠕动增强,并提高抗体免疫功能。《针灸甲乙经》:“五脏六腑之胀皆取足三里。”有报道,采用该穴位封闭可双向调节胃肠功能,对麻痹和痉挛肠管均有调节作用。三阴经交会穴三阴交,调理脾经经气,使脾气健运,《杂病穴法歌》:“心胸痞满阴陵泉。”《天星秘诀》:“胸膈痞满先阴交。”且三阴交还能调理肝经经气。诸穴共用,有补脾胃,益气血,健运化,疏肝理气之功效。天枢为手阳明大肠之募穴,募穴是脏腑经气聚集之所在,故可疗脏腑之病;上巨虚为足阳明胃经穴,加强刺激以激发脾胃之经
7、气,使之脏腑气机通畅,运化传导功能恢复正常.现代医学认为,胃肠道在腹部手术中,由于受到创伤和麻醉的刺激,导致运动障碍,蠕动,消化吸收和排泄功能都处于暂时抑制状态。现代研究表明,针刺足三里,三阴交可使胃肠的蠕动增强,经临床验证,针灸治疗腹部手术后麻痹性肠梗阻疗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