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553616
大小:55.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1-14
《论文学作品声誉的显晦(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论文学作品声誉的显晦(1)[摘要]文学作品声誉之显晦是如何可能的?这需追本溯源。文学作品是沉默的,是接受者让它开口说话,其意义内容是接受者诠释的成果。作品的命运是理解中的命运,而接受者的理解一方面受时代风气的影响,另一方面可能为批评大家所引导。因而,“理解”是相对的,前人对作品的理解不是我们的障碍,相反,还为我们的理解提供了资源。文学研究应有接受史的视角,即探寻各种理解之间的意义联系,发见真正有艺术生命的作品。 [关键词]显晦;本义;接受者;接受史 Abstract:Hoakeitspeak.Thereceiversgivemeaningstoliteraryayinflu
2、encereceiver’sexplanation.Therefore,prehensionisrelative,andformerexplanationsontheliterary.Onthecontrary,itprovidesuseaningconnectionbeteaning;receiver;receptionhistory “显晦”一词在本文中指的是文学作品声誉地位的浮沉、升降,与钱钟书先生所论词义大抵相等。在《谈艺录》中,钱先生有一篇著名的个案研究——《陶渊明诗的显晦》,该文详细地考察了陶诗之声名由晦到显的历史过程。陶渊明的诗在南北朝及唐代这几百年间一直默
3、默无闻,未曾被时代接受,而历宋以后,陶之诗名方大显于天下[1]。这是文学史上一个常见且有趣的现象:无论是一部文学作品还是一位作家,当时或广为传诵,几令洛阳纸贵,然其后却可能由热变冷,受人讥笑。反之,当时或湮没无闻,或斥责不绝,几百年后被人重新发现时却称赞有加,声誉日隆。本文正是受钱文之启发,试图对文学作品声誉之显晦这一历史现象作一初步的理论思考,进而借“显晦”问题的思考来展望新的文学研究路向。(作文网zw.nseAc.) 一 理解是评价的基础,故而探寻作品声誉显晦这一问题必然要从对作品本身的理解开始。文学作品是否存有一“本义”?对此问题,自古而今聚讼纷纭,见解繁多。
4、传统的文学研究作为一种客观主义阐释学的思维模式,一直是追寻作品“本义”的。在传统研究中,这“本义”要么是之原意的复原,要么是作品深层意义的挖掘,前者如十九世纪的传记研究,后者则有二十世纪兴起的新批评派,等等。然而,自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历史主义阐释学兴起之后——特别是接受美学的风行,人们对作品之“本义”渐渐持一种怀疑的态度。如霍拉勃所说:“我们决不可能像传统批评相信的那样去复述一首诗或‘接近’于它的本意,我们最多只能构成另一首诗,甚至这种系统的再阐述也总是一种对原诗的曲解。”[2] 事实也是如此,只要对文学创作的过程作切实的考察,便可发现对作品“本义”孜孜以求的研究是存在问题的
5、。尽管创作有其创作意图,常借之以表达一己情思,然而,创作之原意并不等同于作品本身,作品也决不能化约为之原意。对读者不能理解自己也是无可奈何的,赫尔德(S.G.Herder)曾用伟人不求回报的胸怀来鼓励歌德努力创作:“Voluit!Quiescit(拉丁文:他愿意这样!现在他安息了)!”[3]这种特属于的慷慨实际上是不得已的事:作品一经产生,已然成为一个独立自足的符号结构,而也只能卸下重担,安然地消歇了。读者每次阅读直接面对的是文本本身,从中感发联想形成自己对作品的解读。“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4],这层意思,艾略特(T.S.Eliot)论述得非常好:“一首诗对不同的读者或许是
6、有非常不同的意蕴,而且所有这些意蕴大概也与原意不符。读者的阐释也许不同于,但同样正确有效——甚至会更好。一首诗所包含的意蕴比意识到的丰富。”[5]之原意未必是超越所有对作品的理解之上的唯一正确的解读。 另一方面,文学作品作为一个符号结构,其本身并不会自呈意义,作品的意义皆为接受者的理解,这接受者包括一般的读者和专业的文学批评家。加拿大著名文学理论家弗莱说:“批评可以说话,而所有的艺术都是沉默的。”[6]这句话说得精辟之极,揭示了作品与接受者之间的关系的实质。文学作品是沉默无言的,是接受者让它开口说话,即文学作品的意义是由接受者赋予的。另外,每一个接受者并不是抽象层面上类的概念
7、,而是“生活在现实的、历史地发生和历史地确定的世界里面”[7]的人,有其被先验给定的“前理解”①。于是乎,每个接受者从他个人所受教育的水平,所处的地位和境况,生活体验与经历,性格、气质和审美趣味,及人生观、价值观等诸方面出发去阅读作品,而且不同的读者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来诠释作品,便生发出作品的各种不同意义。 由此可见,文学作品的“本义”在具体现实的文学批评活动中,是不可获求的。或者又可以说,每一个接受者都可以视自己的理解为作品的“本义”,但每一个接受者的解读又决不可当作作品唯一的“本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