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双孔法胸腔镜内脏神经切断术治疗癌性腹痛的临床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双孔法胸腔镜内脏神经切断术治疗癌性腹痛的临床观察【】目的:研究双孔法胸腔镜内脏神经切断术对癌性腹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2004年2月至2011年3月共为22例癌性腹痛患者行双孔法胸腔镜内脏神经切断术,其中12例为胰腺癌患者(其中原发胰腺癌6例,术后复发6例)4例为胆管癌术后复发患者,2例为原发肝癌患者,2例结肠癌术后复发患者,余2例为邻近器官肿瘤。结果手术前病人疼痛平均为(9.45±0.53)分,术后平均为(1.59±0.95)分,差异明显(P<0.01)。患者术前均需服用止痛药物止痛,病人术后住院期间全部无需止痛药物。出院后随访无疼痛再发。术后除出现轻度腹胀
2、外,未出现腹泻及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等并发症。所有患者生活自信心增加、生存质量明显提高。结论双孔法胸腔镜内脏大小神经切断治疗癌性腹痛,疗效确切,创伤小,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关键词】双孔法胸腔镜;内脏神经切断术;癌性腹痛 在临床上进展期胰腺癌、胆管癌和一些上腹部腹膜后肿瘤,常可引起难以控制的腹部疼痛。其中30%的患者又有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1]。胸腔镜交感内脏神经切断术是一种疗效确切的止痛方法,已被国外学者所证实[2],但国内报道较少,在临床上亦尚未广泛的应用。2004年2月~2011年3月,我们对收治22例癌性腹痛患者,均对其进行双孔法胸腔镜内脏神经切
3、断术治疗,治疗效果确切,获得满意疗效,值得推广,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22例,其中男14例,女8例,年龄45~74岁,平均54.2岁。22例癌性腹痛患者中12例为胰腺癌患者(其中原发胰腺癌6例,术后复发6例)4例为胆管癌术后复发患者,2例为原发肝癌患者,2例结肠癌术后复发患者,余2例为邻近器官肿瘤。本组22例患者术前均存在时间不同的疼痛病史,多伴有梗阻性黄疸,肠道不全梗阻,食欲下降和明显消瘦的临床表现。患者疼痛多为持续性,并进行性加重,尤其在夜间,常因上腹部剧痛而失眠。 1.2手术方法(左侧):全身麻醉,双腔管气管内插管,健侧单肺
4、通气,患者取右侧卧位,上身抬高20°,作2个1.5-2.5cm套管切口,其中观察孔位于腋前线第5肋间,操作孔或位于腋中线第7肋间。置入Trocar和胸腔镜,置入棒状吸引器、电钩,嘱麻醉师单侧通气,用棒状吸引器将塌陷的肺组织拨向下方,在降主动脉旁2cm,找到大小内脏神经,每支神经及其分支均予以电钩切断并充分烧灼处理,同时严密止血。术毕如检查无出血则可不留置胸腔引流管。 1.3数据采集及统计学处理?患者疼痛的评分采用国际公认的是VAS分级法:即用0~10的数字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0为无疼,10为剧烈疼痛,该记分大致分为3级:1~3为轻度疼痛,4~6为中度疼痛,7~
5、10为重度疼痛。记录患者在内脏神经切断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7天、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疼痛分值数据并汇总。计量数据以±s表示,采用SPSS12.0软件,P<0.01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双孔法胸腔镜内脏神经切断手术时间短,术中几乎不出血,患者术后恢复快,大多数术后7天左右就能出院。术后少数患者有轻度腹胀不适,但无严重腹泻和其他消化道功能紊乱及心血管系统功能失调的表现。手术前患者疼痛平均为9.42±0.54分,术后平均为1.58±0.98分,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患者术后第1天即感觉疼痛明显缓解或消失,住院期间全部无需止痛药物。本组患者全部
6、得到随访,14例患者分别于术后6个月内死亡,死亡前均无肿瘤引起的疼痛表现。本组患者最长的存活时间已经达20个月,虽然疾病逐渐恶化,但已基本无疼痛困扰。 3讨论 胰腺癌、胆管癌等上腹部癌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因其诊断时大部分已属晚期,故手术切除率低,胰腺癌、胆管癌等疾病晚期常致上腹部剧痛而寝食难安,癌症疼痛从心理、生理、精神和社会多个方面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调查资料表明,癌痛得不到充分的治疗和护理是个普遍现象,控制癌痛是个不容忽视的全球性公共健康问题[3]。 开胸或开腹的方法行内脏神经封闭或切除进行上腹部癌性腹痛的治疗,但手术创伤大,病人多不能耐受。癌痛的三阶
7、梯疗法治疗效果不错,但部分患者止痛效果差或产生耐药性,且有呼吸抑制等较严重的副作用;经皮腹腔神经节阻滞术虽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此项技术对穿刺的准确性要求很高,大多数内科及麻醉医师难以掌握;本组22例均有效,有效率为100%,且未发生任何并发症。综上所述,应用双孔法胸腔镜行内脏大小神经切断手术创伤小、安全、有效,对于肝、胆、胰等上腹部器官癌无论原发还是术后复发引起的顽固性剧烈疼痛治疗效果确切满意,是一种较理想的止痛治疗方法,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