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465829
大小:61.1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4
《初产妇产后抑郁发病情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初产妇产后抑郁发病情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平煤神马集团总医院河南省平顶山市467099摘要:目的对初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发病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其发病原因,并能够提出相关的护理措施。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搜集相关资料,根据自评量表对发病情况进行初步评定,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提出护理对策。结果木研究中共有11例初产妇发生产后抑郁症,经统计分析得出,产后抑郁与生产方式、婴儿性别以及孕期健康教育有明显关系。结论鼓励和提倡自然分娩,改变传统的婚育观念,通过对产妇进行孕期健康教育等,以降低初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关键词:产后抑郁;调查;影响因素产后抑郁症多发生于
2、初产妇人群中,发病高峰期一般出现在产后两周,主要表现为产妇心情低落、情绪压抑、沮丧、恐惧、焦虑、孤独、对生活失去信心等,同时伴有其它生理上的变化,如头昏乏力、食欲不振等,直接影响母婴的身心健康,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情感性精神障碍疾病。通过调查,研宄初产妇产后抑郁发病的影响因素,有利于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对初产妇的身心健康进行调节。木研究对我院50例初产妇的抑郁症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调查对象木研究随机选取了我院50例初产妇,年龄≤23岁的6例,24〜30岁的40例,≥30岁的4例。初中以下学历10
3、例,高中28例,木科及以上的12例。自然分娩32例,剖宫产18例。生男婴的23例,生女婴的27例。接受过产前健康教育的32例,未接受产前教育的18例。1.2方法1.2.1资料收集方法釆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向50例产后抑郁症患者了解相关情况。被调查对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独立地、如实地填写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50份,有效收冋问卷50份,回收率100%。1.2.2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组间采用X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1.3判定标准抑郁自评量表按照症状出现的频率来制定,共分为
4、四个等级:几乎没有、少量时间、大部分时间、绝大部分时间。如果是正向评分题,得分依次为1、2、3、4,如果是反向评分题,得分依次为4、3、2、1。所有题目做完后,将每个题目的得分累计相加,得到最后分数X,然后利用公式Y=1.25X得到相应的丫值。取丫值的整数部分,然后与相应的分值范围相比较,如果得分≤50分,则表示正常;如果在51〜59分之间,则为轻度抑郁;如果在60〜69分之间,则为中度抑郁;如果得分≥70分,则为重度抑郁。2结果通过对被调查产妇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发现本组研究中出现产后抑郁症的初产妇为11例,发病率为22%
5、。其中轻度抑郁者为6例,占12%;中度抑郁者为3例,占6%;重度抑郁者为2例,占4%。对抑郁与非抑郁初产妇的一般资料进行详细比较,结果见下表:表抑郁与非抑郁初产妇一般资料比较(例)3讨论3.1产后抑郁症影响因素从上表中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初产妇产后抑郁症与生产方式和婴儿的性别有密切关系。由于剖宫产属非正常的生理性过程,孕妇在剖宫产过程中无充分的思想准备,术后对自身以及婴儿的健康会有不同程度的忧虑,由此可能会造成剖宫产初产妇比自然分娩产妇更容易患产后抑郁症。受传统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生下女婴的初产妇可能要承受更多的来自家庭的压力,增加了产
6、妇的心理负担,因此产下女婴的初产妇比产下男婴的初产妇更容易患产后抑郁症。孕妇产前健康教育,有助于缓解孕妇的焦虑、恐惧,因此接受产前教育的初产妇比未接受的患抑郁症的比例小。受本研究样本容量的影响,发现初产妇产后抑郁症与年龄、学历无明显的相关关系。3.2护理对策首先,在孕妇生产过程中,要鼓励和支持自然分娩,严格控制剖宫产的指征,避免因社会因素造成的剖宫产。对于确实需要进行剖宫产的孕妇,要与她们进行及时的交流,要向她们讲解清楚手术方法、注意事项以及安全防护措施等,增强她们对手术人员的信任感;手术后要对产妇进行心理辅导,以增加产妇的自信心。其次
7、,要普及男女平等的生育观念,充分做好产妇家属的工作,让他们改变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处理好与产妇的关系,关注产妇的情绪变化,减轻产妇的生理负担。再次,要加强对孕期产妇的的健康教育活动,通过宣传、视频等形式,向产妇讲授妊娠和分娩的相关知识,以消除孕妇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产后要向产妇讲授相关的葆婴育婴知识,帮助产妇顺利实现角色的转换。此外,产妇要加强自身的锻炼,保证奋合理的饮食和充足的睡眠,最大限度的保持心情的愉悦,以降低患产后抑郁症的风险。参考文献:[1】朱珍玲,吕东等.初产妇产后抑郁症发病情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儿齐鲁护理杂志,2
8、015(20)[2】陈春新,蒋树芬等.初产妇产后抑郁的发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儿中国现代医生,2014(0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