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389949
大小:54.1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4
《浅谈幼儿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幼儿逻辑思维能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它与形象思维能力截然不同,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是学好数学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学好其他学科,处理日常生活问题所必须的能力。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思维都是从问题幵始的,当人们发现问题时,常常说:“让我想一想。”这里的想一想就是思维。通过想一想,问题就得到了解决,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部过程都依赖思维。但是,在现
2、实生活中有的人发现Y问题能够及时、恰当的解决,而存的人即使对于极其简单的问题也找不到恰当的解决方法,这主要是由于后者缺乏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对孩子的逻辑思维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具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一、观察与比较引导孩子观察事物正确的方法,首先耍孩子理解远近、高低、大小、前后、左右、上下、现在、过去、将来等词语的用法,这样的话,孩子的逻辑思维更完整。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有从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从上到下、从明显特征到不明显特征等等,例如,观察,观察一间教室,从外面看屋
3、顶、墙壁、窗户、玻璃,进入教室后,首先看到的是什么,其次看到的是什么等等,比较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或现象比较他们不同点和相同点,让幼儿进行分析、比较、判断、思考,从而正确细致,完整认识事物,例如:拿过不同的两块橡皮,比较大小、颜色、形状、宽窄、长短等。二、组合与拆分可进行实物的组合拆分游戏,也可以进行汉字,图形的组合拆分,这个过程是锻炼逻辑思维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例如:七巧板怎样组合成一个正方形?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游戏环节:教师在实物投影仪上利用所有的七巧板摆出一个正方形来,学生利用自己的七巧板也跟
4、着摆出一个正方形来。游戏开始!挪动正方形其中的两块,把它变成一个三角形。第一个成功的孩子用实物投影仪给大家看,大家跟他一起做。再挪动三角形其中的一块,把它变成长方形。第一个成功的孩子用实物投影仪给大家看,大家跟他一起做。再挪动长方形其中的一块,把它变成平行四边形。第一个成功的孩子用实物投影仪给大家看,大家跟他一起做。本环节是我教学设计的重点所在。我精心设计了这个环节,为的是孩子们在动手和动脑的过程中体会七巧板的神奇之处,激发学生地七巧板的喜爱程度,从而为以下的环节打下坚实的基础。三、问题延伸想象力是
5、智力活动的翅膀,它能为逻辑思维的飞跃提供强劲的推动力,因此,要对孩子提出各种问题,让孩子通过想象來打开思路,孩子们都爱听故事,当讲完一个故事的时候,可以提出很多问题作为故事的延伸,例如:《乌鸦喝水》的故事,可以问小朋友,如果是你们的诂,怎样才能喝到水呢?四、动手能力孩子天性爱玩沙子、玩水、玩土,水和沙没有形状,可以任孩子们根据自己的自由想象去摆弄、去创造,因为无穷无尽的变化而产生乐趣,可以说这是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的最理想的“玩具”。如玩沙游戏,孩子可以在沙里盖房子、设计公园、大楼、挖隧道开火车
6、等,孩子在游戏中,可使脑筋更敏锐,同时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幼儿游戏活动中,最能培养其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让孩子知道要想盖好一座房子,首先要打好地基,然后建筑墙壁,最后是屋顶。五、独立思考独立思考能力是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使孩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对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的孩子遇到各种疑难问题,总希望家长给他答案,而有的孩子还处在自己思考的过程中,有些家长就迫不及待地把答案告诉孩子了,这样,虽然当时解决丫问题,但从长远来说,对发展孩子智力没有好处,就会养成孩子依赖
7、家长的习惯,而不会自己主动去寻找答案,不可能锻炼出独立思考的能力,面对孩子的问题,告诉孩子寻找答案的方法和途径,启发孩子怎样去想,去分析当孩子自己得出答案时,他会充满自豪和成就感,他的思维能力也会逐步提高,从而产生新的动力。六、建立时间观念良好的时间观念右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守时、惜时的孩子,往往心智的成熟程度比较高,对“时间”不明的孩子,很少要求自己何时何地完成什么,换言之,很少存主动的“H标”,在幼儿园老师眼里,常常被视作心智发育滞后的表现,自然而然的,这样的宝宝会感到自己承受了很多额外的压力。
8、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对于孩子来说,先干什么,后干什么都非常清楚。所以说,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是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七、广泛的兴趣因为广泛的兴趣和爱好是逻辑思维能力的来源之一,只有拥有广泛兴趣爱好的孩子,都会引发其对于更多事物思考。以上几点就是我对幼儿教育中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几点看法。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