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365012
大小:4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3
《外伤后脑梗死临床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外伤后脑梗死临床分析【关键词】脑梗死 脑血管病变所致脑梗死是常见的,因四肢骨折、手术后等引起的血管栓塞性脑梗死也屡见不鲜,而脑外伤所致的缺血性脑梗死是近年来才被临床认识的一种少见病,它是指颅脑外伤后出现迟发的偏瘫及语言障碍等症状及体征,随着CT和MR的临床应用,该病有逐渐增多的趋势,现就其发病特点、常见好发部位、病灶大小、分型、发病机制、诊断标准及治疗综合论述如下。 1发病特点 (1)均有明确头部外伤史,外伤性脑梗死占颅脑外伤有报道为0.3%~57.5%[1],可见其差异甚大,受伤方式以跌倒摔伤及
2、坠落伤多见。(2)受伤前均无神经系统的症状、体征、偏瘫、失语等症状均在头部受到外伤后逐渐发生,说明与外伤有直接关系。 2常见好发部位 脑梗死好发生在基底节区,左侧略较右侧多见,约占43.7%,顶叶皮层下约占18.7%,丘脑和放射冠各占12.5%,小脑和脑干各占6.3%。 3病灶大小 一般在(7~9)mm×(28~30)mm之间,平均直径>15mm。病灶形状不甚完整,边缘较模糊。 4分型 外伤性脑梗死分为轻微外伤型(Ⅰ型)和严重外伤型(Ⅱ型)。轻微外伤型均见于小儿,特别是婴儿,伤势不重,从床上
3、坠落伤和跌伤为主,颅内未见损伤及出血表现,梗死的部位均位于基底节内囊区;严重外伤型多见于成人,少数见于小儿,伤势严重,以颅脑损伤症状为主,均有合并颅内损伤或血肿,梗死位于基底节区和(或)脑叶内,梗死范围较大,愈后较Ⅰ型差。 5发病机制 国内外均有文献报道[2~5],其机制一般认为:(1)由于颅内外血肿、脑水肿或脑疝产生的占位效应和明显脑组织移位而致基底节穿支小动脉受压而形成缺血灶;或穿支小血管因牵拉,痉挛或变细,致供血区域的低血压灌注。(2)颅脑损伤,颅脑手术及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损害,可导致脑血
4、管持续痉挛,狭窄或闭塞。(3)脑外伤后脑循环功能发生变化,包括血管反应性低下;血流速度慢,淤滞或中断,同时凝血系统被激活,则形成微血栓。(4)穿支小血管于头部外伤时,管壁发生直接机械损伤造成器质性狭窄或闭塞,致供血中断;或头部外伤后脑血管内膜撕脱或感染而形成微血栓直接栓塞终末血管分支。(5)另外,这些梗死灶之所以好发于基底核-内囊区,与其自身供血密切相关,如:①穿支小动脉呈垂直出入,颅脑加速旋转时,易使血管肌层及内膜撕裂;②其走行长而弯曲,对血流动力学变化特别敏感,易受缺血影响;③属终末动脉,且很少吻合
5、,来自颈内动脉的微栓子易于在此处发生梗死。 6诊断标准 外伤后脑梗死被认为是脑外伤后1周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3,6],因其不受临床医生重视,临床表现复杂,加之易于脑外伤早期症状相混淆,容易误诊或漏诊,因此诊断标准如下:(1)患者(尤其是儿童和中青年)伤前无异常表现或伤前CT和MRI没发现梗死灶,有明确头颅外伤史。(2)外伤后出现单侧肢体麻木、偏瘫、失语等症状。(3)MRI显示1周内出现异常信号灶,即T1RI检查时,由于T2.Bilaterotanteriorcereralarteryinfarct
6、ionrescaltingfromexpiosion-typeinjarytotheheaeandnece.Stoke,1991,22(6):813. 3黄永福,杨景霞.磁共振成像在脑损伤中的应用.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94,1:7. 4樊金陵.外伤后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21例临床分析.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3,4:200. 5戴先前.外伤后脑梗塞诊断与治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1,7:136. 6沈天真,陈星荣.中枢神经系统计算机体层摄影(CT)和磁共振(MRI).
7、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2,13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