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303246
大小:5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3
《胃镜下黏膜表现结合临床症状辨证治疗原发性胆汁反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胃镜下黏膜表现结合临床症状辨证治疗原发性胆汁反流【关键词】胆汁反流性胃炎 胆汁反流性胃炎为临床常见病。笔者2000年1月~2005年12月根据胃镜下胃黏膜表现,并结合临床症状辨证治疗100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共100例均为门诊患者,均经胃镜检查确诊,符合胆汁反流性胃炎诊断标准,并排除肝、胆、胰腺疾病。100例中,男52例,女48例;年龄16~64岁,平均37.5岁;病程6个月~15年,平均3.6年。其中合并胃窦溃疡者12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者9例,胃息肉者7例
2、。临床表现为上腹胀痛,烧灼样疼痛,尤以进食后为甚,食欲减退,口干口苦,反酸,嗳气伴恶心呕吐等症状,并可见神疲乏力、面色无华等症。 1.2诊断标准参照《3200个内科疾病诊断标准》[1],临床表现为上腹及胸骨后持续性烧灼样疼痛,餐后加剧,服碱性药物无效,胆汁性呕吐,吐后症状不缓解,食欲减退。胃镜检查符合胆汁反流性胃炎,呈弥漫性充血,黏膜较脆,胃液呈绿色或黄色,无溃疡及狭窄。病理活检证实为慢性炎症。临床镜检将胃中胆汁反流分为3级,Ⅰ级:有少量黄色泡沫从幽门溢出;Ⅱ级:有大量黄色泡沫从幽门溢出;Ⅲ级:有大量黄
3、色液体布满大部分胃黏膜。 1.3临床分型 1.3.1肝胃郁热胃镜下胃黏膜表现为充血、水肿、糜烂、出血。临床主症为剑突下或胸骨后烧灼感或烧灼样疼痛。胃脘胀满不适,进食后胸骨疼痛加重;反酸嗳气,呃逆,急躁易怒,口苦咽干,大便干结,舌苔黄腻,脉弦数。治法:疏肝理气,泻热和胃。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处方:柴胡12g,白芍15g,牡丹皮10g,黄连9g,栀子10g,枳实15g,玄参15g,延胡索15g,木香10g,乌贼骨18g,炙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 1.3.2脾胃虚弱胃蠕动迟缓,幽门开闭无力,或有胃
4、潴留。临床主症为胸脘隐痛,泛吐酸水或清水,进食时胸膈噎塞感,疲乏无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苔薄白,脉细弱或缓。治法:健脾益气,和胃降逆。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处方: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5g,法半夏10g,陈皮10g,木香10g(后下),砂仁6g(后下),炙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 1.3.3气虚血瘀胃黏膜暗红而淡、水肿或有瘀点或瘀斑、幽门变形、瘢痕形成。临床主症为胃脘疼痛,痛有定处而拒按,甚或痛如针刺,食后痛甚,或见黑便,舌质紫黯,脉涩。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方药:膈下逐瘀汤加减。
5、处方:当归10g,香附10g,枳壳10g,川芎6g,桃仁10g,红花7g,丹参15g,牡丹皮10g,赤芍10g,延胡索10g,三七7g(打碎),乌贼骨12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 1.4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2]拟定。痊愈:胃镜检查胆汁反流消失,胃黏膜基本恢复光滑,自觉症状体征全部消失,随访半年以上未见复发;有效:胆汁反流减少1级、黏膜炎症减轻,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随访2个月以上有3~5次复发,再行服药可控制;无效:胃镜复查胆汁反流无改善或加重,胃液仍呈黄色或绿色
6、,黏膜病变无变化,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2结果 临床各型治疗结果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详见表1。表明结合胃镜下黏膜表现和临床症状分型施治,从基础方化裁,见效颇著。 表1不同证型临床疗效比较例(略) 3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胆汁反流性胃炎是由于幽门松弛、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于胃引起胃黏膜的炎症,多归属于中医“胃脘痛”范畴。《灵枢・本输》称“胆者,中精之府”,与肝在经络上相互络属而互为表里,在结构关系上极为密切。《灵枢・四时气》云“善呕,呕有苦,邪在胆,逆在胃
7、,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而呕苦”,较为贴切地描述了本病的发病机制。在生理情况下肝脾以升为用,胆胃以降为和,四者之中,以肝的升华疏泄最为重要,只有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气机升降才能和顺,胃内容物才能和降,同时胆汁、胰液才能随胃气下降入肠,反之则上逆犯胃引发本病。总之,肝胆脾胃的功能相辅相成,胆汁的异常分泌排泄必损于肝之疏泄、胃之和降、脾之运化。若饮食寒温不适、情志不畅、手术创伤,则肝胆失于疏泄,脾胃失于健运,胆胃气逆,失于和降而发该病,故前人有“脾随肝升,胆随胃降”之说。有学者认为抓住疏肝、和胃、降逆、利胆四个环
8、节,尤其利胆甚为重要。然而由于“脾主运化,为胃行其精液”,张仲海[3]认为脾胃气虚,动力不足,蠕动无力,幽门关闭无力,虚则气逆,升降失常,而气虚是本病的主要矛盾,故在治疗上应以顾护脾胃为主,兼以调畅气机。脾胃健运,清气得升,浊气得降。笔者临床观察发现,胃肠蠕动无力者,极易出现逆向蠕动。100例中,脾胃虚弱36例,总有效率97.2%,疗效优于脾胃湿热和气滞血瘀证。其机理有待进一步探讨。 【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