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293055
大小:77.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3
《05151打印版劳动与社会保障重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第一章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和行政措施设立的保护社会成员基本生活的安全项目以及机制、制度和事业的总称。社会保障的内涵有四个要点:1.社会保障的宗旨是通过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而保持社会稳定,即以政府干预弥补市场失灵,消除竞争机制运行中产生的社会不安全因素2.它是一种以社会共同责任为本位,由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分担保障责任的社会机制和经济机制,以区别于纯粹的国家保障和用人单位保障3.它主要以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形式为公民提供各类保障,其中既有属于共同保险性质的各类社会保险项目,亦有转移支付性质的各类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项目4.它一般通过立法而确立。社会保障的外延界定:1.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2.社会保障与社会服务。社会保障的制度特征:1.国家主导性2.法制性3.社会性4.福利性5.人道性社会保障的理念基础:以个人自立为基点,承认帮助个人抵御在市场经济中可能遇到的生活和劳动风险是社会和政府的义务与责任,也是个人的权利。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是自助者公助。国际劳工组织正式采纳的社会保障的各种要素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国家财政收入资助的福利补贴、家庭补助以及储蓄基金、还有为雇主规定的补充条款和围绕社会保障而发展的各种补充方案。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组成:1.社会救助2.社会保险3.社会福利4.社会优抚社会保险是指为丧失劳动能力或暂时失去劳动岗位的人提供收入的保险计划。社会救助是解决社会保障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社会问题的一种保障形式。社会福利组成:1.公共福利事业2.局部性或选择性的福利措施3.指员工福利4.特殊社会福利,亦称民政福利。社会优抚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待特定优抚对象——为保卫国家安全而做出贡献和牺牲的军属、烈属、残废军人、退伍军人及其家属所给予的优待,抚恤和社会褒扬。社会保险项目和转移支付类项目的联系和区别:1.社会保险的再分配属于横向再分配。这种收入的横向转移发生在投保人之间,即在发生了风险的人与没有发生风险的人之间转移2.社会保险的贡献与收益呈对称性,投保人的权利和义务在缴费上体现对等。以工龄替代缴费年限时则转化为在劳动上体现对等。商业人寿保险是指法人与自然人以人的生命和身体为标的,依据经济合同向保险人尽义务和收取相应的保险金,在被保险人困不辛事故,意外灾害,疾病,衰老等原因以致死亡,伤残,丧失工作能力或年老退休,或者被保险人生存到保险期保险人依据经济合同的规定,给予保险人或受益人相应赔偿的一种经济补偿制度。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的区别:1.性质不同2.目标取向不同3.权利义务关系不同4.资金来源不同5.政府承担的责任不同6.二者补偿水平及保障方式不同7.可承保风险的范围不同政府在社会保险方面具有的潜在优势有:1.政府有权征税以实现对社会性风险的保险2.政府能够使几代人共担风险3.政府可以对社会保障支出进行指数化调整4.精算原则和财务方面的约束机制不同国家在财政支出方面的责任包括:1.在社会保险基金正常运行的情况下,政府财政补贴只是发挥辅助性作用,扮演最后出台的角色,当社会保障基金收不抵支时,由国家财政给予补贴2.让税,让利等优惠政策3.当制度转轨或政策变更时,国家出资消化转轨成本4.当地方政府遇到自身难以克服的困难,特别是如果社会保障基金具有中央集权的性质时,中央政府有责任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5.国家承担公务员及其他工职人员的社会保险费用6.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等转移支付类项目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社会成员个人在社会保障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1.劳动者工人是提供劳动并获取保障的主体2.社会成员的权利包括社会成员包括社会成员在丧失劳动能力或遭受到自然灾害及丧失劳动机会,失去生活来源时,享有按照法律规定向社会保障机构申请领取社会救助、享受社会保险及其他待遇的权利。影响社会保障需求水平的因素有:1.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人口总量与构成2.社会保障项目的多少及其待遇标准的高低。影响社会保障供给水平的要素有1.国内生产总值2.居民收入与储蓄水平3.财政收入4.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收益率和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的行政和业务支出等。确定社会保障水平的原则1.保护与激励统一2.社会保障水平与生产力水平和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3.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要稳中求妥,采取渐进方式。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包括社会保障的立法制度、中央与地方之间、国家与企事业单位之间、政府各部门之间、政府各部门与社会保障管理机构之间在社保管理职责权限方面的有关制度、方式和形式。国外社会保障机构的设置类型1.政府内成立一个专门机构统一管理全国的社会保障工作2.政府成立统一的协调机构,或由中央政府的相关部门进行一般监管,并分别由各部门来管理各种社会保障业务3.由政府的有关部门分工管理与监督一种或几种社保项目4.由工会组织管理职工的社保业务,并受国家直接监督。社会经济运行体系的系统:动里系统、稳定系统和控制系统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收入补偿、支持补偿以及互助户济,使受到创伤的社会机体和个人机体得以恢复,并重新投入运行,调节市场竞争机制、效率机制、动力机制与社会公平机制、均衡机制、稳定机制之间的矛盾。实现底线公平措施有两项:1.最低生活保障2.公共卫生和医疗救助制度社会保障立法的意义:1.社会保障立法与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2.社会保障立法及其与有关政策目标的兼容3.社会保障法的立法模式分散立法模式综合立法模式法社会保障法的实施机制包括行政法、司法、争议解决的仲裁活动、法律监督程序等,要求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第二章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社会化大生产是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必要条件: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不仅为社会保障奠定了物质基础,也规定了应采取社会性保障的形式来利用这些社会保障。工人运动兴起是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充分条件: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利的分配取决于社会各阶级,各集团力量的对比。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初步形成阶段的特征:1.社会保障的立法和计划都带有试验性质,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各种探索2.保障对象大多仅局限于城市的产业工人及其家属,保障内容主要涉及某些特殊危险或不测事由3.“济贫法”解决社会问题的作用逐渐为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立法所代替,体现了由“救济法”转向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过渡性4.处理社会问题的责任逐渐从地方政府和私人机构集中于中央政府。社会保障制度的多样化发展包含四重含义:1.是世界上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急剧增加,制度类型多样化2.是社会保障制度项目构成趋于体系化,网络化3.是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和收益范围进一步扩大4.社会保障支出的绝对值及其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显著增加社会保障制度多样化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是:1.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出发点由解决劳资纠纷,缓和劳资矛盾转向构筑社会功能体系2社会保障的实施对象和覆盖范围由主要面向特定阶层和行业劳动者,工薪收入者向惠及全体公民的国民保障转变3社会保障建立在制度化的基础上4保障项目从零星分散的单项保障向全面体系化发展5社会保障已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分工体系。这支专门从事社会保障工作的职业队伍被称为“社会工作者”。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挑战1.人口老龄化2.庞大的社会福利开支削弱了经济增长的物质基础3.制度引发的道德风险导致信任危机4.制度运行的成本与效率状况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改革的争论与风险内容1关于社会保障目标的争论2关于社会保障私有化的争论3关于福利型社会保障改革方向的争论4改革的政治和社会风险我国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及其弊端:1.社会保障以“身份”属性取代共“社会”属性,保障范围狭窄,其实施对象是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2.社会保障基金的运用机制紊乱,保障层次单一3.社会保障体系不完整,没有失业保险。中国基本的国情特点:一是生产力水平低;二是城乡二元结构;三是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发展不平衡;四是人口多,人口老龄化进程快;五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社会保障制度自身的束缚严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背景:第一,经济体制转轨的复杂性。第二,经济结构的调整。第三,庞大的人口数量和人口老龄化影响第四,全球化带来金融资源、劳动力资源的流动,贸易自由化以及反倾销使产业竞争加剧。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面临三个重大挑战:1.要解决人口老龄化造成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2.要减轻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带来的巨大社会震动3.要考虑如何根据宏观经济形势波动适时调整有关社会保障项目的收支水平,以为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社会保险各项目的改革实践内容:1.养老保险制度改革2.医疗保险制度改革3.失业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4.工伤、生育保险制度的改革。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面临三个方面的挑战:一是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二是要完善新体制的设计;三是要实现从旧体制到新体制的过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路径与策略:1、制度、政策的统一性和法制化2、注重改革的长期性和复杂性3、从急需解决而又有能力解决的方面入手,循序渐进地推进改革4、对国家强制举办的社会保障项目要坚持低标准起步5、加强社会保障各项目之间及其与相关体制之间在改革中的协调6、改革与管理相结合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在不同程度上具备强制性、基金性和保障性,大致可分为福利型、保险型、强制储蓄型和国家型。福利型和国家型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强调政府的责任;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突出政府、企业和个人三个方面的共同责任;强调储蓄型社会保障制度则更强调个人责任。第三章社会保障基本的分析范畴3.1社会,效率与产权3.2政府与市场3.3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第四章养老保险养老模式的分类:自我储蓄养老、家庭养老、社会福利机构养老和社会保险养老等四中类型。社会养老保险的特点(1)国家建立并实施,基本养老保险具有法律强制性(2)享受对象是因年老而丧失劳动能力的劳动者(3)社会保险机构必须预先储存一部分基金,该基金及其增值部分必须用于支付退休金4)对老年人提供稳定的基本生活保障,不受物价波动的影响并分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基本养老保险的保障对象在社会保险的各险种是最广泛的。从完善制度结构的角度看。应当建立一体化的,包括各类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军队转业官兵、个体劳动者和灵活就业者、农村劳动者在内的基本养老保险体系。这种一体化要求统一管理。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的必要性:1我国基本养老保险长期以来只覆盖国有企业事业单位2农村老年人口占有全国老年人口总数的75%左右。扩大化养老保险覆盖面的近期目标,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灵活就业是只在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场地、保险福利、劳动关系等方面,不同于建立在工业化和现代工厂制度基础上的。灵活就业群体参加社会保险低覆盖率的原因主要是制度缺陷造成的:1我过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是针对有固定用人单位的正规就业形式设计的。2现行政策由于缴费基数和缴费年限与待遇脱节,存在逆向激励作用3庞大的灵活就业群体游离于社会保险制度之外4大量新成长劳动力中有相当部分进入灵活就业,如果不适时将其纳入社会保险制度,势必造成现有养老保险制度赡养率的急剧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的选择依据1.制度模式在宏观上能抵御经济周期波动、通货膨胀和未来老龄化高峰的不利影响;在企业层次上,不因企业兴衰、变迁而影响退休人员养老金领取;在个体层次上,使职工本人年老丧失劳动能力时能够得到基本生活保障,并且其中的弱势群体应能够得到较多的帮助。2制度筹资模式与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接轨,并借鉴商业人寿保险的市场运行机理,考虑未来老龄化的发展趋势3.制度模式要考虑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后的养老问题4.制度模式的设计要与企业工资制度协调配套基本养老保险“统账结合”制度模式的特定内涵: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内涵与功能是指在国家行政强制力和国家信用保证的基础上,对养老保险基金采取社会统一筹集、统一管理和统一支付。养老金历史债务是指过去老制度所承诺的既得养老金权益,主要包括转为新制度前已退休者的养老金支付费用和已就业但尚未退休的在职人员在老制度中所承诺的养老金权益。我国企业养老保险有以下两个基本特征:一是隐性债务比较重,二是我过人口基数大,老龄化速度快。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筹资的来源和结构1、企业缴费是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最基本的来源。缴纳方式一般是按职工缴费工资和规定的比例在税前提取,由企业的开户银行按月代为扣缴2、个人缴费国际惯例为雇主、雇员各缴一半。我国现行政策规定,个人缴费比例为其工资基数的8%,实行源泉扣缴。3、政府的财政补贴影响基本养老保险缴纳费率的因素:44 工资水平与养老金替代率水平;赡养率,即离退休人数在职职工人数之比;平均征缴率;平均余命;养老保险覆盖面;统筹层次;基金的积累率;基金的投资回报率。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标准的确定应遵循下述原则:(1)退休金同在职时的工资收入保持可比性,退休金的工资替代率因工龄、缴费年限等因素有所不同(2)退休金的工资替代率应以在职时实际工资收入的全部为基数(3)退休金的最低额不应低于本地区最低生活标准(4)退休金的最高额不应超过在职时的正常收入我国养老金计发存在问题:(1)简单以缴费年限满累计15年为领取标准,未能从制度上激发参保人的积极性(2)权利与义务脱节,未能体现多缴多得的效率原则。(3)制度设计与人均预期寿命延长的趋势不相适应,个人帐户养老金的设计缺乏精算基础,过于慷慨,使基金在财务上不可持续,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计发办法的改革:1、计发办法是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关键环节,应当建立在精算基础上2、计发办法改革的具体方案是以参保缴费年限为基础,以计发基数,计发比例和计发月数调整为重点,以建立参保缴费的极力约束机制为出发点,以保障参保人员的养老保险权益为目标,采取新人新制度,老人老办法,中人逐步过渡的方式来设计。法定退休年龄的确定依据:1)老年人平均预期寿命和身体情况2)养老保险金支付的经济基础。3)社会失业率状况。4)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家庭对老年人的保障程度。退休行为与养老保险制度结构的关联性分析(1)养老保险金给付结构与退休行为,给付结构中不同的养老金计发基数及计发办法将会影响人们的退休行为(2)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的财务机制与退休行为。社会统筹与现收现付和结合的财务机制因具有代际再分配功能,往往导致劳动者选择提前退休。(3)退休待遇调整机制与退休行为。我国法定退休年龄及其实施中的问题1)我国现行法定退休年龄偏低与人口寿命延长的矛盾2)非正常的提前退休行为密集地发生于转轨时期的国有企业3)女干部和女工人退休年龄不统一引发的劳动争议4)社会保险制度自身缺陷为提前退休行为提供了可能性。我国法定退休年龄改革的对策思路:1)提高法定退休年龄,择机统一女职工退休年龄2)实施在精算基础上的弹性退休政策3)对从事特殊工种职工实行企业内部退养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实行谁用工谁负责,将提前退休与享受养老金分开4)破产企业应一次性预留一定的养老保险费用,以缓解提前退休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压力。现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特点1)养老保险费用完全由财政或单位统包2)实行待遇确定型养老金计发办法3)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水平调整与在职人员工资水平调整同步进行4)退休人员管理工作主要由原用人单位负责。机关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1)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平均待遇水平要高于企业2)机关和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养老保险方面制度、政策有别3)部分财政困难地区拖欠退休人员养老金问题严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思路:1)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实行“基本养老保险+退休津贴”的保险方式。①公务员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②建立公务员退休津贴制度,以解决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特别是公务员养老保险待遇水平较高的问题。2)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①全额拨款单位工作人员与公务员接轨。②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单位与企业单位接轨;实行“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的保险模式第五章失业保险失业和失业率标准失业是指劳动者处于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有劳动愿望并确定在寻找工作的情况下,不能得到适宜职业而失去收入的状态。失业的条件:(1)没有工作,即未被雇用同时也未自谋职业者;(2)目前可以工作,即可被雇用或自谋职业者;(3)正在寻找工作,即在最近特定时期已经采取明确步骤寻找工作或自谋职业者。失业类型:1摩擦性专业:指由于劳动力市场的功能缺陷所造成的临时性失业,一般是由于求职的劳动者与需方提供的岗位之间存在着时间滞差而形成的失业。2季节性失业:由于某些行业生产条件或产品受气候条件、社会风俗或购买习惯的影响,使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季节性的波动而形成的失业。3技术性失业:由于使用新机器设备和材料,采用新的生产工艺和新的生产管理方式,导致社会生产节省了劳动力而形成的失业。4结构性失业:由于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生产形式和规模的变化,劳动力结构不能与之相适应而导致的失业。5周期性失业:周期性的经济波动,或曰景气循环所形成的失业。失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由政府负责建立基金,对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而失去工资收入的劳动者提供一定时期的物质帮助及再就业服务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分为强制性失业保险盒任意性失业保险两大类。失业保险与其他社会保障项目的联系与区别:1)失业保险的保障对象不是因年老、疾病、工伤而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而是一些具有劳动能力、却因社会经济愿意暂时不能参加劳动并通过劳动获得基本生活资料的人2)失业保险待遇不能如同养老或工伤保险那样长期给付,而且在待遇资格上要进行甄别,其目的在于保证只有非自愿性失业的劳动者才能领取失业保险待遇3)失业保险金来源于失业者在业时的积累,是其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体现了履行缴费义务与享受保险权利的统一;而失业救助属于社会救助的分支,其资金则来源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它是一种单方面的给付。我国《条例》规定,具备下列条件的失业人员,可以领取失业保险金:1按照规定参加失业保险,所在单位和本人已按规定履行缴费义务满一年的2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3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失业保险基金统筹的内容1)实施范围以内的用人单位必须依法向社会保险机构足额缴纳失业保险费2)失业保险基金在一定行政区内统筹使用3)通过社会保险机构,按统一规定的标准进行失业津贴给付4)为失业职工提供再就业服务和组织管理。失业保险基金统筹的依据如下:1)失业保险是劳动者失去职业而转向社会援助,它只能由社会统一筹集失业保险基金,并由失业保险管理机构统一给付2)失业保险所承担的风险是社会性风险。由于失业的原因比较复杂,失业人员的数量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工种之间又有较大的差异。失业保险基金的支出范围1)失业保险津贴2)领取失业保险津贴期间的医疗补助金3)领取失业保险津贴期间死亡的失业人员的丧葬补助金和其供养的配偶、直系亲属的抚恤金4)领取失业保险津贴期间接受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的补贴5)国务院规定或者批准的与失业保险有关的其他费用。我国失业保险津贴给付标准:1对失业者个人而言,给付标准要低于失业者原有的工资水平,并限制一定的给付期限,超过此期限者,则按社会救助的标准给付2保障失业者及其赡养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使劳动力的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3权利和义务相对称。失业保险的给付标准与期限应与被保险人的工龄、缴费年限和原工资收入成正相关关系现今社会各国的失业保险管理体制可分为三类:1由政府管理2在政府监督之下,授权自治机构要管理3在政府支持和指导下,由工会专职进行管理。失业保险基金的管理原则1)专款专用2)统筹安排、合理调剂、以多补少、互助互济失业保险制度深化改革的有关对策:1失业保险制度要服务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大目标2解决隐性失业、结构性失业作为失业保险的主要制度功能3提高系统功能。第六章医疗保险社会医疗保险是指以立法形式通过强制性的规范或自愿的契约,在一定区域的一定人群中凑集医疗保险基金,并为该人群的每一成员公平地分担,对由于疾病引起的纯粹以补偿医疗费用为目的的一个险种,它属于是社会保险制度的一个分支。社会医疗保险的特点1、社会医疗保险的保险事故发生率高,具有普遍性特征。2、社会医疗保险费用必须专款专用。3、社会保险医疗费用必须专款专用。4、社会医疗保险费用开支额度难以预测和控制。社会医疗保险的实施原则1、社会医疗保险的待遇一般实行机会均等原则。2、社会医疗保险基金实行专款专用原则。3、遵循危险共同分担的保险机理。社会医疗保险的复合性功能1、促进经济增长2、缓解贫困,促进社会公平。3、促进社会进步和国家整体发展。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结构1)基本医疗保险2)医疗福利3)补充医疗保4)医疗救助5)大病医疗基金商业医疗保险的运作特征:1在承保项目方面,以治疗性医疗服务为主2在赔付方式方面,以费用偿付为主切有额度限制,多为一次性偿付,偿付终止,保险合同终止,针对同一疾病不再续保3在覆盖人群范围方面,针对疾病谱相对一致,经济承受能力趋于相近的特定人群的特定风险进行险种设计导致医疗费用和医疗保险费用膨胀的因素:1由于人口因素引发的需求变化2由流行病学因素引发的需求变化3由消费者需求4由单位成本的变化基本医疗保险内容的界定:1)基本药物2)基本医疗技术3)基本医疗服务4)基本医疗费用医疗保险的财务机制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筹资的资金来源2)筹资的方式3)资金的存储方式4)产权归宿与调剂范围5)筹资的管理效率基准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①是否阻碍个人和企业参加生产活动的意愿。②是否阻碍社会医疗保险的财力和服务等资源的有效分配。③是否增强相关主体对社会医疗保险的费用意识。公平基准可以分解为:①大多数社会成员与少数低收入者间的负担公平。②支付额与缴费额之间的公平。③利用者与非利用者之间的负担公平。④现职一代与老人一代之间的负担公平。起付线法亦称扣除法,在医疗费用控制中起到门槛作用,参保人发生医疗费用后,首先自付一定额度的医疗费用,超过此额度标准的医疗费用才由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支付。起付线的功能:1防止由于信息不对称,接诊时医患双方在疾病严重程度上的弄虚作假2制约或限制一部分非必需恶毒医疗需求,抑制门诊挤住院,小病大养。封顶线亦称最高保险限额法,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为参保人支付的医疗费用达到某一个规定额度后就停止为其支付费用。共付法亦称为按比例分担法参保人和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各自按一定比例共同负担费用,分担比例可以恒定,也可以随医疗费用额度的变化而递增或递减。社会医疗保险费用支付制度的特点1)费用支付与医疗服务的享受相分离,实行第三方付费2)参保人员与受益人为同一人3)社会医疗保险机构与约定医疗单位之间的医疗费用支付关系是一种依照法律而形成的契约关系4)医疗单位要严格按照合同规定为参保人提供承保项目范围内的适宜的医疗服务。社会医疗保险费用支付制度的功能1)补偿医疗服务供方的服务消耗和被保险人的医疗费用2)控制医疗保险基金的合理流量3)通过控制医疗保险基金的流向实现卫生资源的配置4)对医疗行为、医德医风进行导向遏制社会医疗保险领域道德风险的路径选择1.正确界定社会医疗保险领域参与各方的责、权、利关系2.保险方与被保险方通过签订不完全保险合同,追求次优的经济效率3.强化对医疗服务提供方的制约和控制第七章工伤保险与生育保险工伤保险是劳动者在生产和工作中遭受意外伤害或因长期接触职业性有毒有害因素引起职业伤害后,由国家和社会对负伤者、致残者及死亡者生前供养亲属提供必要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工伤保险补偿形式包括两大类:1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永久伤残补助以及对死者生前供养的直系亲属的抚恤金等2通过及时的在、疗养和康复,使工伤者恢复体能,重新走上工作岗位。伤归责的发展阶段:1、“劳动者自身责任”阶段工伤风险属于劳动者自身责任的观念盛行于产业革命初期2、雇主过失赔偿阶段工伤保险立法渊源于民事赔偿法律3、雇主责任阶段无过失补偿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工伤事故的发生,不论是雇主还是雇员或是双方共同的过失,雇主都应负责,并依照法律补偿工伤者的经济损失。工伤保险基金的来源主要有:1)企业缴纳的工伤保险费;2)工伤保险费滞纳金3)工伤保险基金的存款利息4)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资金。生育保险的两大功能:1使职业女性在生育时能够满足其正常生活和医疗保健需要2为企业公平竞争和妇女平等就业创造条件均衡用人单位的生育费用负担和男女平等就业第八章社会救助工业化社会之前的给类救济行为具有以下特征:1)恩赐性2)惩罚受救济者社会救助的特点:1)社会救助对象的选择性2)资金来源和给付的单向性3)救助标准的低层次性4)救助时限的短期性5)贫困线划定的相对性社会救助的对象1)无依无靠又没有生活来源的公民2)突发性灾害造成生活困难的公民3)有生活来源,但生活水平低于或相当于国家法定最低生活标准的公民。贫困程度的衡量指标1)贫困发生率又称“人头指数”。它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处于某个贫困线的比例,又称贫困人口比例、贫困人口调查指数、贫困率2)贫困深度。又称“平均贫困距”44 。它是指贫困人口的人均收入低于贫困线的比例3)贫困密集度。它等于贫困深度乘以他们的收入低于贫困线部分的比例,再将乘积除以总人口4)贫困严重度。是指不仅贫困的发生率和贫困深度增加,而且穷人之间个人消费的分配也变得更不均等。贫困的成因:1)家庭获得生产资料和转移收入的机会少能力低2)就业机会少3)人力资本匮乏,就业能力低下。4)抚养负担和赡养负担重5)抗风险能力低,突发事件造成收入下降6)社会地位低7)生产和生活环境恶劣。反贫困的重要意义:1)消除贫困会使原来处于闲置状态的劳动力变成创造财富、促进经济增长的人力资源2)消除贫困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市场经济要求给每一个人提供均等的经济机会和公平的竞争条件3)各类反贫困举措均强调提高贫困人口谋生能力和增加谋生的机会,其收入的增长又会扩大市场容量和加速市场发育。消除贫困的途径:1)政府通过明智的社会经济政策影响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格局2)增加获得赚钱的机会和提高对机会的反应能力3)从产业政策角度实施的反贫困战略4)劳动力流动与反贫困劳动力的流动包括“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绝对贫困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个人或家庭依靠劳动所得或其他合法收入,不能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生命的延续受到威胁。相对贫困是指在国民收入的总额中,有一组人口所占份额相对处于最低水平、生活水平也处于最低层次的这部分恩的生活状况。确定相对贫困具有四个要素:1)相对贫困是由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国民收入分配不平衡引起的,因此它需要与其他社会成员进行比较来确定;2)相对贫困是一个动态概念,其标准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的变化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3)相对贫困反映的是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和经济平等与否;4)它依据一定的价值半段具有明显的主观偏好性。划定绝对贫困线的方法:1)标准家庭开支预算法2)基本需求发3)基数法常见的相对贫困线的测算方法:1.恩格尔系数法2.人口及收入的五等分测量法3.最低百分比法4.居民一般生活水准划分法。采用相对贫困线研究贫困的意义1)能够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始终顾及到“走到后头”的那部分人,体现着一种社会责任2)有助于制定适度的贫困标准。相对贫困测量已经将经济总体水平的变化包括在内了,有利于从国民收入分配的角度去考察和解决贫困问题3)有利于进行国际间关于贫困的测量、比较和汇总。社会救助资金的筹集1、国家财政拨款2、社会筹集3、信贷扶贫4、国际援助专款专用是指救灾款只能用于救灾,五保粮款必须用于对五保户的救助,扶贫资金一定要用于扶贫。社会救助基金重点使用原则:1在贫困救助中优先救助特困对象2把救灾款物重点用与灾情重、经济基础差的地区3救助款物重点用于吃饭、穿衣、住房等方面。紧急救助是指对由遭受自然灾害、社会灾害和重大疾病等紧急患难时间等原因而陷入生存困境的社会成员给予的一次性救济。临时救助是指对因灾害、疾病、生育等特殊情况造成无法维持其基本生活者,春夏荒期的缺粮户,冬季缺衣少吃者,经营破产或其他原因造成收入锐减而不能维持其基本生活者等,给予一次性临时救济。定期定量救助是指社会救助机构在一定的期限内对灾区或非灾区的特定救助对象依据政策规定标准定期发放现金和实物等生活补助。现金救助直接给被救助者发放现金,由被救助者根据自己的四级困难安排使用,源于古代的赈银救荒。实物救助不直接给被救助者发放现金,而是根据其实际情况和需要,用社会救助经费购买一般生存资料和部分生产资料,无偿发放给被救助者。以工代赈以工代赈有现金救济和实物救济的双重特征。由政府组织灾民或贫民兴修水利、堤坝、道路等工程,以结算工钱的形式帮助灾民和贫民度过生活难关。社会救助的管理职能有:1以社会救助法律、法规为依据,制定可供操作的、有具体内容的社会救助政策2确定社会救助对象的条件、资格及申请救助的程序3协调好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其他社会保障子系统的关系,如失业救助与失业保险、“五保”供养与养老保险、敬老院等的关系等4依法筹集、使用、管理社会救助经费5指导、监督民间的社会救助活动。我国贫困地区的恶性循环圈有两种表现形式:1家庭、设区贫困再生产循环圈,即贫困再生产的内部循环2一般贫困的外循环。第9章社会福利与社会优抚社会福利是指在社会保障体系中,除了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优抚三者以外的有关社会保障措施。社会福利特征1)社会福利在权利与义务关系上的普惠性2)社会福利待遇标准的一致性社会福利的内容1.公益性福利2.职工福利3.妇女和儿童福利4.老年人福利5.残疾人福利6.住房福利住房的特性:1住房是一种复杂的商品2住房的空间固定性3住房价格昂贵4住房的使用寿命长5住房是现代社会中居民个人和家庭正常生活的基本需要品。优抚是国家对法定优抚对象提供一定生活水平的资金和抚慰,带有褒扬和抚慰性质。抚恤主要指慰问伤残人员或死者并发给一定数额的费用,其对象主要是革命烈士家属,因公牺牲人员的家属和病故军人家属,因站或因公以及因病伤残的革命伤残军人,社会抚恤制度分为死亡抚恤和伤残抚恤两大类。社会优待制度是国家和社会按照立法规定和社会习俗,对军人及其亲属提供维持一定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保障项目。退役安置是国家和社会向提供现役的军人提供的保障措施,它与我国恶毒兵役制度配套实施。退出现役的军人包括专业的军官,复员的志愿兵和退伍的义务兵。就业安置的原则:1)回原籍安置的原则2)军队和地方双方配合培训的原则3)妥善安置的原则第十章农村社会保障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1、缓解农村的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2、分散乡镇企业职工的劳动风险3、应对农村的人口老化问题。4、农民的社会保障已成为重要社会问题。5、缩小城乡差别,巩固工农联盟的需要。6、使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具有可持续性。7、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可行性1从经济发展阶段看,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时机基本成熟2很多地区农村人口收入水平已具备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可能3多年来在农村开展的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和新农合以及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已具有一定的工作基础和经验准备4农村财税制度改革和基层政权行政机构改革大幅减轻了农民负担,各级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可言给予更多的支持。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切入点:1、城乡统筹2、总体规划3、基础整合4、分类指导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1、保障水平与不同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2、保障资金由个人、集体、国家共同负担。3、保障生活与扶贫生产相结合4、社会保障与家庭保障相结合。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的目标1)从长期发展趋势看,我国农村应逐步建立起以社会保险为主,社会救助为辅,以社会福利提供必要的设施和服务,以优抚保障对特殊社会群体提供特殊保障,以社会互助作必要补充的社会保障制度构架2)从近期目标看,普惠性质的社会救助制度包括灾害救济制度与最低收入保障制度,它是农产社会保障制度的“底盘”。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中存在的问题:1试点中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只有个人账户,缺乏社会统筹部分,不能起到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2从基金管理看,在两个问题上陷入两难境地;第一个问题是农产养老保险基金是作为预算外资金纳入财政专户管理。3从管理体制看,农村养老保险既具有某些社会保险的功能,唉运行中又部分引进了市场机制,这种混合属性与现行体制发生碰撞建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紧迫性:1农村医疗保障和公共卫生体系是社会管理及应急机制中最为薄弱的环节2.疾病流行模式转换中,具有高度外部性的急性、烈性传染病有可能以流动人口为载体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双向蔓延。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主体框架与基本内容1、设置农村医疗保障的指标体系2、新农合制度的主体框架和运行相对于传统的农村合作医疗而言新在四点:1)增加了政府资助的内容2)加强了管理机构的建设3)加强了政府、部门的监督力度4)强调了自愿的原则第十一章企业年金企业年金是在国家有关法规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建立的旨在为其职工提供一定程度补充性退休收入保障的保险计划。企业年金不同于公共开支项目下的基本养老保险计划和个人储蓄养老计划,其区别在于:1)由企业创立,或是集体谈判的结果,政府给予税收优惠和监管,但是政府很少参与计划的设立2)管理成本相对较低3)企业年金的覆盖范围一般向高收入群体倾斜4)投资收益率不稳定并且在不同的投资计划下收益率差距悬殊5)不同企业设立的企业年金的内容和形式各异,企业年金积累额的可流动性,转移性差,并且由此引发设计公平与效率的一系列问题。企业年金的性质:在统一的养老保障体系中,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处于不同的层次,它们并行不勃,各司其职,从很多国家的情况看,建立企业年金都是企业的自愿行为,政府提供优惠政策并负责监管。企业年金内部条件:1)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并能按时足额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用,基本养老保险在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中起着主导作用2)企业具有经济承受能力,这是建立企业年金最重要或最根本的条件,企业的经济承受能力和经济效益状况3)企业依法履行纳税义务。企业只有在依法履行了纳税义务的前提下,才能进行企业和职工之间的内部分配4)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管理体系。较好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企业年金外部条件1)具有相应的支持企业年金制度运行的法律和规则2)具备健全的经办机构及其管理,最低资本及盈余,资本市场中介,托管人,监督机构及评估机构等是企业年金制度运行中不可或缺的载体。企业年金的计划模式:.1以支定收的待遇确定型(DB)2以收定支的缴费确定型。(DC)以支定收的待遇确定型DB计划的特点是:缴费水平是相对固定的;缴费纳入每个员工的个人账户;养老金待遇水平则是不确定的,需根据个人账户的缴费金额及其投资收益的积累额来决定。企业年金计划设立阶段2)企业年金计划实施阶段(1)企业年金精算应如实反映企业年金计划的资金运行情况(2)年金精算应能检查年金计划投资的合理性。(3)年金精算需要定期对年金计划进行信息披露,评估审核年金计划的债务以及填报各种报表给监管机关和客户。企业年金精算模型:1)精算模型的构成要素①退休年龄②领取年限③缴费比例④工资状况⑤费用2)筹资及精算模型。对财务机制进行监控干预,信息公开化1、企业年金基金的运行机制与商业人寿保险类似,但是它一旦失误或出险,又不像商业人寿保险那样可由市场加以解决,因此,政府对其财务机制的干预显得尤为重要2、信息公开化与上述制度规则制定相辅相成1)企业年金方案中的权益和风险完全公开,可以减少对制定规章的要求2).通过制度规章的约束使条款标准化又可以使信息公开程序简化。我国信托型企业年金管理制度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四方主体,两层关系和一个机制。1、四方主体1)受托人受托人是指接受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及其职工的委托2)账户管理人是企业年金规范管理的基础,账户管理人是指接受受托人委托,负责管理企业年金基金账户的专业机构3)托管人是企业年金基金财产的保管者4)投资管理人是实现企业年金基金保值增值的主体2、1)委托人和受托人之间的信托关系2)委托人和另外三方管理人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3、一个机制:托管人独立机制是指企业年金基金托管人任何时候都不得担任受托人和投资管理人,这一制度安排对企业年金基金财产安全运行和四方主体相互制衡机制形成起着重大作用,这是由托管人的特殊职责所决定的。企业年金基金运作模式:1根据受托人的组织形式可以划分为理事会受托模式与法人受托模式2在区分理事会受托模式与法人受托模式的基础上。企业年金的市场准入制度是企业年金监管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通过强化监管以规避风险的第一道门坎。我国经济正处于体制转轨时期,企业状况比较复杂,市场运作不尽规范,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在此背景下。发展企业年金应当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并加强事中和事后的监督管理第十二章社会保障基金运行社会保障基金是指国家为实施各项社会保障计划而预先设立的,法定的,收支平衡的专款专用的资金。社会保障基金是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与再次分配过程中形成的。社会保障基金筹姿模式包括基金来源的负担对象负担比例,缴纳方式,征缴体制等多项因素的结构性,功能性组合。基金筹集模式影响因素有:(1)人口年龄结构变动趋势以及社会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2)设立储备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3)用作储备的积累基金有无投资机会及其收益率的高低。(4)保持相对稳定的保险费率的必要性。(5)企业和受保人对保险费率的负担和承受能力。筹资模式的经济增长效应6)改革中的转制成本等。缴费制44 是指某种社会保障津贴项目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雇主和雇员缴费的一种筹资制度,一般适用于具有共同保险性质的社会保险类项目,如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非缴费制是指某种社会保障津贴项目的资金来源于公共预算的一种筹资制度。短期津贴项目的支付期限一般不超过一年,包括医疗保险津贴,失业保险津贴,疾病保险津贴。生育保险津贴和因工伤和职业病而给予的暂时丧失工作能力者的津贴等。长期津贴项目包括养老保险津贴,伤残津贴,遗嘱津贴等,这三类津贴项目在国外统称为年金保险,年金保险的享受人数多,开支费用大,时间跨度大,关系到代际负担的均衡,不仅影响深远,而且管理复杂。对于个人在社会保险资金筹集责任和义务,有关国际劳工公约规定的原则是(1)集体承担社会保险费用,包括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2)个人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前提是,保证工人不能因此而遭受更大的困难(3)工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率不能超过总费率的一半。现收现付制的运行机理现行现付制正常运行的一个前提条件是长期相对稳定的人口年龄结构,这主要是指较相对稳定的退休者与生产劳动者的比例。现收现付制的运行特征1)以收支的短期平衡为原则,不会形成巨额的资本积累,可以避免通货膨胀带来的基金贬值风险。2)长期均衡极易受到人口结构变动带来的冲击3)政府是现收现付养老体系的最后担保人,清偿风险有可能转化为政治风险。现收现付制的优势1)通过收入调节与再分配,充分体现社会保险的互助互济性和福利性。2)没有大量的基金积累,受通货膨胀的影响很小3)保险津贴支付及时而无须经过保险基金的积累过程。4)技术上易于实行保险津贴随物价或工资波动而调整的指数调节机制5)津贴支付的来源是当期在职劳动者的缴费,保证受益人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现收现付制的局限性1)难以适应人口机构老化和失业率提高的趋势,面临财务困境2)有碍于增加储蓄,制约了劳动力市场的供求调节3)一般要对费率水平逐年进行预测评估和调整。不同社会保障基金财务机制中的代际赡养关系与相关理论现收现付制是在政府强制下,根据所谓的团结原则或世代合同,让目前从事工作的人为已退出劳动岗位不工作的人支付费用。这种方式体现了社会保障互助互挤的调剂职能,对于养老保险等才长期项目,涉及收入或福利的跨时代分配,因为在现收现付的资金平衡方式下,一部分收入要从年轻一代转移到年老一代,这样的转移得到补偿的程度不一。储蓄积累式的基本特点是社会保障费用的世代调剂成分极小,每一代人为自己攒钱换保障,权益界定清楚,收支稳定,无代际矛盾。积累基金的有效营运和使用不仅是一个经济学难题,也是一个政治难题,如果把整个经济当作一个宏观个人,政府作为其代表,它的目标函数也是一生总效用。受益基准制是指受益人的社会保险津贴的获得方式和数额取决于时限规定的受益标准缴费基准制又称为缴费确定性计划,受益人社会保险津贴的获得取决于本人过去在社会保险体系中所缴纳资金的数量,而且是谁出资谁收益,受益与既往的资金贡献对等。通货膨胀对社会保障基金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1它造成已形成储备积累的社会保障基金的贬值。2在对公共津贴实行价格指数化调整条件下,它导致社会保障基金支出增加3它可能影响基金的筹集,因为在通货膨胀条件下,延期缴费意味着所缴纳基金实际货币价值的减少。社会保障基金入市要求资本市场具备的基本条件:1要有一批证券投资专家和机构对社会保障基金进行专业化管理2要有品种相对齐全的金融工具3拥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投资品种以满足社会保障基金组合投资的需要4有完善健全的资本市场和法律法规体系社会保障基金入市对资本市场发展的影响1、对市场资金量的影响2、对投资者构成的影响3、对券商的影响4、对上市公司的影响。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的特殊性:1社会保障基金中能够用于投资的主要是中长期支付项目中的滚存积累部分2可以用于投资的社会保障基金主要由缴费性项目所形成,它是一种特殊的公益信托基金3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一般不以形成实业为目的4社会保障基金与其他投资相比,其投资更多地受到了来自政府方面的限制,其社会目标受到的重视程度较高5国家对社会保护真纳感基金的投资运营给予优惠政策,对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收益免征或少征收税。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的政策目标:1安全性2收益性3可流动变现性资本市场投资风险与商品市场风险相比有以下特点:1复杂性,各类商品市场交易的品种受自然特性决定,商品之间很少存在直接的供求替代关系和价格替代关系2风险扩散程度和严重程度较高,在某一具体商品的市场发生风险的后果通常是有限的3资本市场在缺乏有效监督和存在体制性缺陷等状态下,经常会呈现异常突出的投机性制度性机制指有关法律,法规,政府规章,政策,资本市场监管机构的要求等管理性机制指法人机构内部的管理制度,管理体制,管理程序,管理活动等技术行机制运用各种指标监控相关主体的行为,运用各种权益机制制约重要的决策和投资行为:运用现代电子技术手段及时掌握各种行为的动向和市场的其他信息等。第十三章社会保障基金与其它经济变量的联动效应社会保障基金筹集与税收的关系表现三个方面:1社会保障基金的征缴有无必要采用税收课征方式进行2社会保障税在税收结构中的定位及其相互作用3社会保障基金以“税”的形式征缴。其对收入再分配产生影响的方式和程度。国际上社会保险基金筹资的征缴体制分为三类:1通过征收社会保险税的形式筹集基金,由国家税务机关履行征收职责2名义上称为社会保险税,但由隶属于社会保障部门的基金经办机构征收3称为社会保险费,由隶属于劳动或社会保障部门的经办机构征收。所谓“负所得税”,是政府以向个人支付所得税来代替社会福利补助的一种形式。负所得税的计算公式是:负所得税(政府补助支出)=个人收入基本保证额(最低收入指标)—(个人实际收入×负所得税税率);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实际收入+负所得税。负所得税适用的前置性条件:1要有健全的个人所得税制,要有广阔的税基2要求以社会保障税的形式进行基金的筹集与津贴的支付。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弗里德曼等人认为,人的消费支出不仅取决于预期收入,而且更重要的还依赖于个人未来的长期预期收入,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一生全部预期收入来安排消费支出。个人的现期消费或储蓄额的大小取决于个人现期收入和预期收入的比例、个人初始时的资产、年龄大小以及生命周期等因素。莫迪尼亚尼的生命周期理论莫迪尼亚尼的生命周期理论,是有关储蓄—消费行为的主流的经济学理论,它对于考察社会保障与储蓄的关系有重要意义。在私有制经济中,一切收入都构成个人收入。交叠世代模型迭代模型,由阿莱提出,并由萨缪尔森和戴蒙德、布兰查德等在生命周期理论上发展而来。该模型引人了不同代的交易。模型假定经济个体具有有限期界,即人们只存活于不变数目的离散时期之上。不同财务机制对公共储蓄的影响1现收现付制对公共储蓄的影响2、完全积累制或部分积累制对公共储蓄的影响不同财务机制对总储蓄的影响的关键因素:1现收现付制或完全积累制条件下的强制的个人储蓄之间的替代程度。替代程度越高,对总储蓄的影响越小,反之影响则会越大2不同财务机制积累的基金的最终使用方向必要劳动是指劳动者个人及家属谋取劳动力再生产费用而付出的劳动。劳动力再生产费用由三部分组成:1)维持劳动者自身的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2)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3)劳动者的必要的教育训练费用。劳动者的社会保障收入与工资收入的这种同向异步的增长趋势说明了什么呢?1社会保障所具有的通过分散风险和收入再分配而形成的复合功能和安全机制是工资所不具备的2二者既然具有统一性,可以相互转化,那么在政策选择上就存在两种可能性;或者是用工资代替社会保障,或者以生活保障压工资。社会保障收入与工资的区别:1二者的发放形式不同。工资收入是直接采取劳动报酬形式,而社会保障收入则采取似乎同劳动无关的政府支出的形式发放2社会保障与工资虽然都是个人消费品的一种形式,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分配制度中,二者的作用、形式是有区别的。4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