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282291
大小:5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3
《天麻素联合异丙嗪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天麻素联合异丙嗪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研究颈性眩晕(cervicalvertigo,CV)是指由颈源性因素引发的以眩晕及平衡失调为主的临床综合征,又称椎动脉压迫综合征,是临床常见急症之一。其特点是发作性眩晕,并与颈部活动密切相关,多由颈椎退变,稳定性降低或颈交感神经激惹受刺激所引起[1],常伴有头痛、肩颈痛、耳鸣、上肢麻木等不适,给患者日常生活、工作带来了极大痛苦和不便。本研究采用天麻素联合异丙嗪治疗颈性眩晕,取得较为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颈性眩晕患者63例,男33例,女30例,年龄30岁~66岁(46.5岁7.8岁),病
2、程1d~7d。63例患者均有反复发作性眩晕病史,其中59例(93.65%)与颈部活动有关,51例(80.95%)伴有枕、颈、肩痛,2例(3.17%)伴脊髓压迫症状,15例(23.81%)伴颈神经根受压症单位:湖北省黄冈市中心医院(邮编:438000),Email:13871987868163.状,其他伴随症状:耳鸣、听力下降、耳聋11例(17.46%),多汗、恶心、呕吐48例(76.19%),旋颈试验阳性21例(33.33%)。所有病例均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主要表现为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出现收缩期流速异常,且阻力指数升高。63例均行X线检查(斜侧位、伸屈侧位),X线检查异常60
3、例(95.23%),主要包括颈椎骨质增生50例(79.36%),颈椎失稳10例(15.87%)。48例行颈椎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椎间盘突出43例(68.25%),颈脊髓受压8例(12.70%)。按随机化原则,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1例)与观察组(32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纳入标准所有病例均符合颈性眩晕诊断标准[2]:头晕或眩晕伴随颈部疼痛;头晕或眩晕多出现在颈部活动后;部分患者颈扭转试验阳性;颈部影像学检查异常,如颈椎反屈、椎体不稳、椎间盘突出等;排除其他原因如耳源性眩晕、眼源性眩晕及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内分泌及代
4、谢疾病所致眩晕。1.3治疗方法对照组予天麻素注射液(福建古田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10726)600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输注,每日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异丙嗪注射液(天津药业集团新郑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107262)25mg肌内注射,每日1次。两组基础治疗相同,均予甲磺酸倍他司汀口服,每次6mg,每日3次;同时采用上海产LDTCDBⅠ型落地式超短波治疗机进行颈部理疗。治疗1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如眩晕、耳蜗症状(耳鸣、听力下降)、自主神经症状(恶心、呕吐、出汗)、前庭功能受损(眼球震颤、蹒跚步态)等消失时间。1.4疗效判定标准治
5、愈:眩晕及相关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患者能够正常生活和工作;显效:眩晕症状明显缓解,发作。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3讨论3.1颈性眩晕颈性眩晕发病率高,据文献[4]报道,国内颈椎病发病率为3.8%~17.6%,而颈椎病患者中,有眩晕者多达半数以上。颈性眩晕是椎动脉颈外段血流受影响所致,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椎间盘变性或突出造成椎间隙狭窄、椎间韧带松弛、颈椎失稳,在颈部活动时颈髓受到拍打或压迫,使前庭脊髓束
6、的颈髓段受到刺激,反射性引起眩晕。②增生的小关节、骨赘、松弛的椎间韧带、突出的椎间盘等直接压迫椎动脉,尤其当头部转动到一定位置时,椎动脉受压所致,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造成眩晕。③颈椎节段不稳,颈部活动时椎动脉壁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导致椎动脉痉挛,引起脑供血不足[5]。④颈椎管狭窄,因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后纵韧带或黄韧带增厚等造成椎管狭窄引起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征愈明显[6]。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主要有两种学说:一是椎动脉的直接受压,二是椎动脉丛受刺激而引起动脉管壁的痉挛[7]。目前后者正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为研究所证实[8]。3.2天麻素作用机制中医认为,眩晕属于虚症,肝肾不足
7、、风阳内动上扰清空而发。治宜补益肝肾,祛风化痰[9]。天麻归肝经,味甘平,有息风止痉、平肝潜阳的作用,与眩晕的病机相合[10]。天麻素是天麻的有效成分之一,具有镇痛、镇静、营养神经细胞和明显的中枢抑制作用[11]。此外,天麻素注射液还能扩张脑血管,减少脑血管阻力,增加脑血流量,尤其是椎基底动脉分支如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内听动脉等血管血流增加明显,使得小脑、脑桥、内耳等部位供血明显改善[12],从而解除由于供血不足带来的眩晕、平衡障碍、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