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250860
大小:5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3
《选择不同性能的光固化复合树脂治疗磨损导致的牙齿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选择不同性能的光固化复合树脂治疗磨损导致的牙齿敏【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复合树脂充填治疗磨损导致的牙齿敏感症的方法和疗效。方法:选择牙体磨损致牙齿敏感症患者104例(167颗牙),根据对颌牙的间隙分别选用3M前后牙通用树脂和流动树脂对缺损区充填,分别于治疗后1个月和6个月随访疗效。结果:95例患者完成随访,治疗后1个月显效率13.7%、有效率77.9%、无效率8.4%;治疗后6个月显效率11.6%、有效率72.6%、无效率15.8%。结论:复合树脂充填是治疗磨损导致的牙本质敏感症的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关键词】牙齿磨损;复合树脂;牙齿敏感症;充填 Light-c
2、uredpoundedResinPlombageinTreatingTooth Beijing100034,China)Abstract:Objective:Toevaluatelight-curedpoundedresinplombagefortreatmenttooth-bage.After1and6monthsfolloptomvanishedin13.7%patientsandpartlyreleasedin77.9%patientsonthfolloptomvanished,72.6%patientspartlyreleasedand15.8%pa
3、tientsshoonthsfollobageisasimpleandeffectiveapproachfortreatmentoftoothbage 牙齿敏感症是口腔内科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生原因多为长期的机械磨擦作用的结果,造成牙体功能面硬组织缓慢、渐进性丧失。多发于中、老年人,明显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多主张应用药物或激光等方法进行脱敏治疗,但疗效并不令人满意[1]。为此,临床人员都在努力寻找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我科近年来使用不同性能的光固化复合树脂充填治疗磨损所致的牙齿敏感症,效果满意。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2004年1月
4、至2006年1月,于我科确诊的牙体磨损致牙齿敏感症患者104例,男65例,女39例,年龄44岁~76岁,中位年龄52岁。患牙167颗,其中磨牙155颗(92.8%),前磨牙12颗(7.2%)。磨损程度(按SmithBGN分类法):Ⅱ度32颗(19.2%),Ⅲ度74颗(44.3%),Ⅳ度61颗(36.5%)。 1.2治疗方法: 先以少量蜡片置于磨损区,嘱患者正中咬合并侧方咬合数次,将蜡片取出,测量磨损区深度,是为拟充填材料的厚度,如有对颌过高有牙尖伸入磨损区时,应予以适当调磨。对于较深的缺损应使用倒锥钻在牙本质层制备倒凹,浅缺损则以金钢砂球钻轻轻打磨至表面略
5、粗糙,清洁窝洞后吹干。缺损厚度≥1.5mm者,以3M自酸蚀粘结剂处理充填区后,用3MZ250pomer复合树脂充填;缺损厚度>2mm者,则先以光固化氢氧化钙垫底后,同上述处理;缺损厚度<1.5mm者,用3M自酸蚀粘结剂处理后,以3MFiltekFloithBGN[2]分类,本组患者大多数磨损严重(Ⅲ度、Ⅳ度),严重影响正常进食是患者的主要就诊原因。 牙本质暴露导致外界刺激经神经传导和牙本质小管的流体动力传导而引起疼痛,是牙齿敏感症的重要症状。因此,对于牙体磨损导致的牙齿敏感症主张首选脱敏治疗,即应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封闭牙本质小管,如含氟化钠糊剂涂布、氟离子导入
6、、激光治疗等。然而这些方法只在短期内有一定疗效,而且还需多次复诊[1,3],更主要的是这些方法不能修复缺损和阻止进一步磨损,而充填治疗能达到修复缺损和阻止牙体进一步磨损的双重目的。 然而,目前临床医生都未将充填法作为首选,其重要原因是认为磨损的牙体无良好的洞形,其次是主观认为缺乏充填空间。而本组患者经咬蜡片的方法观察发现,所有患者在磨损部位都客观存在大小不等的间隙,而通过调磨对颌过高牙尖的方法,充填间隙还能进一步增加。近年来,新型粘接剂和充填树脂不断问世,性能不断提高,而对洞形的要求则在不断降低。本组患者所用材料均与牙本质有良好的粘附强度,而且治疗时通过制备
7、倒凹,打磨粗糙面的方法增加粘附力,对于充填间隙<1.5mm的磨损,我们有针对性地选用了3M流动树脂,旨在利用其更好的粘附性。本组患者经6个月随访,充填体无一例脱落,证实该充填方法可达到理想的粘附效果。 吴敏等[4]的临床研究提示,光敏树脂对牙髓的刺激性可降低治疗效果。为减少充填过程对牙髓的刺激,我们对>2mm的缺损应用光固化氢氧化钙垫底,而且3MFiltekFloithBGN.Anindexformeasuringthept自酸蚀粘结剂治疗牙本质过敏的近期疗效观察[J].上海生物医学工程杂志,2006,(27)2:104-105.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