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鳌戴山抃”新解

《天问》“鳌戴山抃”新解

ID:24244736

大小:49.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3

《天问》“鳌戴山抃”新解_第1页
《天问》“鳌戴山抃”新解_第2页
《天问》“鳌戴山抃”新解_第3页
《天问》“鳌戴山抃”新解_第4页
资源描述:

《《天问》“鳌戴山抃”新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天问》“鳌戴山抃”新解《天问》传本第43节,拙本第26节:“鳌戴山抃,何以安之?”抃字为卞字或弁字之讹。王逸注:“击手曰抃。《列仙传》曰:有巨灵之鳌,背负蓬莱之山而抃舞,戏沧海之中,独何以安之乎?”注家多从之,以为鳌“负山”而“抃舞”,疑非是。今按,《补注》云:“《释文》‘抃’作‘拚’。”《宋书·何承天传》“宜其歌拚就路,视迁如归。”点校本作抃。抃、拚古通。王逸说“击手曰抃。”《集韵》“抃,皮变切,音卞,拊手也。”《说文》无抃字,“拚,拊手也,从手,弁声。”是拚、抃义同。《康熙字典》以为:抃,“《说文》本作拚,古借用作卞,亦通作弁。”拚、抃何以有拊手之义,盖本于弁

2、字。弁,《说文》作上“小”下“皃”形,“冕也,周曰弁、殷曰吁、夏曰收。从皃,象形。”冕为弁之本义。所以《书·金滕》说:“王与大夫皆弁,以启金滕之书。”《诗·齐风·甫田》说:“未几见兮,突而弁兮。”弁都指冠冕。弁之又一义为两手相合。《释名》说:“弁如两手相合抃时也。以爵苇为之谓之爵弁,以鹿皮为之谓之皮弁。”弁之形为左右两片,中间相合。所以,此义实源于弁之形如两手相合状,是为引伸义。此义有两种用法,一是拊手,或作抚手。《汉书·王莽传》“予甚弁焉。”注:“一曰:弁,抚手,言惊惧也。”一是手搏,《汉书·甘延寿传》“试弁,为期门,以才力爱幸。”注:“弁,手搏。”所以拚、抃之有

3、拊手、击手之义,亦本于弁字。弁本为象形字,为了突出拊手之引伸义,加手旁,为拚、为抃。故拊手即为拚、抃之本义。又,卞、弁古通。《汉书·古今人表》有卞严子,《东方朔传》作弁严子。高诱《淮南子叙》有“典农中郎将弁揖”,庄吉逵说:“弁,古卞字,人姓名。”《广韵》:卞“出济阴,本周曹叔振铎之支子,封于卞,遂以建族。”《括地志》“兖州泗水县,本汉卞县地。”以姓氏言,卞为正字,弁为假借字。《诗·齐风·甫田》郑笺:“弁,冠也。”以冠言,则弁为正字,卞为假借字。综上述,则抃、拚、卞、弁四字古皆通。今考《淮南子·览冥训》,女娲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高诱注:“《楚辞》曰:‘鳌戴山下,其

4、何以安之’是也。”王逸元初中举上计吏,为校书郎。高诱建安十年辟司空椽,除东郡濮阳令。二人出仕相去八十余年。若以三十出仕,六十致仕估算,高诱生年去王逸致仕不过二十余年。当时书籍全靠传抄,王逸本尚不可能流传太广。然则高诱有可能见到王逸本以外的传本,即淮南本或刘向本。所引《楚辞》即《天问》此节。其文作“下”者,以王逸本互参,似高诱所见本其字亦作“卞”。高注《淮南》在传抄中“卞”讹作“下”。而王逸本“卞”讹作“抃”。《列子·汤问》:“渤海之东有大壑焉,实唯无底之谷。其中有五山焉,一岱舆、二员峤、三方台、四瀛州、五蓬莱。……五山之根,无所连者,随潮上下,不得暂峙。仙圣毒之,诉

5、之于帝。帝恐其流于四极也,乃命禺强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东晋张湛注:“《离骚》曰:‘巨鳌戴山,其何以安’也。”其所引即《天问》此节“鳌戴山抃”之别本异文,但只言“载山”而不言“抃”。所谓“鳌戴山弁”,是说巨鳌以首戴山如弁冠。《艺文类聚》引《符子》:“东海有鳌焉,冠蓬莱而游于沧海。”其言“冠”蓬莱,冠即是弁。“冠蓬莱”与“鳌戴山弁”义同。以诸说证之,“抃”,字本当作“卞”,卞、弁古通,此“卞”为“弁”之借字。故高诱所见本借作“卞”。《释文》本作拚者,其祖本当作弁,拚为弁的借字或譌字。王逸本作抃者,当是卞的借字或譌字。又,古者负、戴

6、不同义。头顶曰戴,背驮曰负。《庄子·让王》:“夫负妻戴。”《集释》:“古人荷物多用头戴,如今高丽犹有此风。”鳌之于山,《列子》也说“举首而戴之”,《符子》则直言“冠蓬莱”,可见是以头顶戴而非用背负。抃舞一语,始见于《列子·汤问》:“一里老幼喜跃抃舞。”,《文选·嵇康琴赋》也说“抃舞踊溢”。都讲的是人拊手而舞。古人或有拊手而舞的习俗。但古人对于手足还是分得比较清楚的。《淮南子》说女娲“断鳌足以立四极”,言足不言手。况且鳌龟身负甲壳,其两只前足也不可能相击。所以,王逸注说“巨灵之鳌,背负蓬莱之山而抃舞。”其言“背负”、言“抃舞”都是不确的。释舟陵行二句,王逸说:“释,置

7、也。舟,船也。迁,徙也。舟释水而陵行,则何能迁徙也。”原文所说为“释舟”而非“舟释水”。其说不合原文之义。王夫之开始,注家又多以浇盪舟事解释,盖皆从王逸说演化而来,也不可通。据潘尼《鳖赋》说:“有东海之巨鳌,乃负山而吞舟。”似有渔人泛舟海上,至此,舟为戴山之巨鳌所吞,渔人侥幸不死,弃船而得登其山,行于陆陵之上,乃得安全,或并获长生。此问其何以能弃舟而迁徙,登上神山而陵行。可惜详细的故事已经失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