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30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体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30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体会皖滁州市中丙医结合医院神经外科239000【摘要】目的:总结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方法及要点。方法:对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30例颅脑损伤患者幵展的急救、有效的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急诊护理的经验与体会。结果:22例基木痊愈,部分恢复7例,死亡1例。结论:在急诊救治过程中,切实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提高患者的存活率,促进其治疗和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颅脑损伤、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5-407-01急性颅脑损伤病情复杂多变、并发症多及死亡率高。
2、在该类病患的护理中,护理人员应该认真积极,端正工作态度,只备高度的职业荣誉感与责任心,帮助病患早H康复。作者选取我院祌经外科于2013年1月~2015年1月份收治的3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院神经外科收治30例颅脑损伤患者,其中男性23例,女性7例,年龄21-69岁,平均年龄43.2岁。21例脑内血肿,9例广泛脑挫裂伤,3例合并脑干损伤;浅昏迷15例,中度昏迷8例,深昏迷7例。手术治疗26例,保守治疗4例。1.2治疗结果30例患者中,22例基木痊愈,部分恢复7例,死亡1例。2.护理措施2.
3、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仔细评佔患者病情,观察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查看是否出现肢体肌力减低、瞳孔变化、昏迷加重等情况,以便评估患者是否出现脑疝[1]。尽快操作相关血检查,包括出凝血时间、血常规、交叉配血试验、肝功肾功检验等。每15—30分钟测量生命体征并及吋准确记录。意识和瞳孔的观察:经常呼唤患者或做压眶反应,观察瞳孔的大小、形态、对光反应。瞳孔的改变多提不病情有变化。患者意识由昏迷到朦胧、嗜睡状态,说明病情好转;单纯躁动奋吋为尿潴溜所致,导尿后或许好转。2.2术后患者护理: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进展,进行积极的术后护理。麻醉未醒者需密切关注呼吸的变化,避免因缺氧而
4、引发的颅内高压;颅脑外伤手术后患者易于出现高血糖现象,护理人员应监测患者的血糖水平,发现异常则需上报医生,及吋处理,在应用胰岛素吋,需控制药液注入速度,防控不良反应。同吋,需重视引流管的变化,颅脑损伤术后,头部引流管•一般放置2—3d,防止引流管打结、扭转、拔脱,检査是否通畅,注意每日引流量、颜色,并做好记录,加强无菌操作,定吋消毒套管。2.3加强长期昏迷病人的基础护理:长期卧床易发生多种并发症,多采取重症监护,对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进行动态观察。还应加强中心静脉压及末梢循环的观察,防止过度脱水、电解质紊乱或补液过多引起的病情加重,并根据情况及吋采取措施
5、。①加强呼吸道管理,病人由于颅内压升高,导致脑灌注压降低冇不同程度的脑缺氧,应确保冇效供氧,一般供氧浓度在30%〜50%。呼吸功能不全的病人要使用呼吸机,保持血氧饱和度>97%[2]。及吋清除U腔及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选择合适的吸痰吋机,把握吸痰方法。吸痰后应听诊肺部,评价吸痰效果/注重观察痰液的性状、颜色和量。及吋翻身扣背,奋利于痰液的咳出,及吋吸出堵塞呼吸道的痰液或呼吸道分泌物,避免引起吸入性肺炎,减少肺部感染。当痰液粘稠时可给予生理盐水20ml+氨溴索30mg雾化吸入,每日2-3次。②眼睑不能闭合者容易发生角膜溃疡及结膜炎,应用凡士林纱布覆盖。
6、用生理盐水擦洗U腔以防止感染,每日擦洗3次。鼻饲进食应少量多餐,每次不超过200ml,间隔约2h/温度控制38°C左右,长期卧床者经常更换体位,每天床上擦浴1〜2次,每2〜3小时应协助更换体位,注意保持床单整洁、干燥,使用气垫床可以有效预防压疮。③保持肢体功能位置,预防关节僵硬和肢体挛缩畸形。患者的手腕和足踝应置于关节功能位置,各关节受压部位应托以棉垫,定时给予低幅度、慢动作变换体位和皮肤按摩,以防关节强直。④心理护理:当患者神志转清后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极度消沉、自暴自弃或脾气暴躁、出言不逊。护士要针对患者不同情况,做出相应的心理护理,耐心地解释、开导和劝
7、慰,不断给予鼓励,调动患者的主观积极性。2.4恢复期护理:为使病人尽快恢复身心的健康,我们合理安排了推拿、按摩、针灸等理疗。并积极配合家属协助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促进患者情绪稳定,使其能更好的功能康复。综上所述,颅脑外伤属于较为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该病患者的病情多数较重,进展快,易于出现继发性脑损伤,给患者带来巨大生命威胁[3]。因此,护理人员要具冇高度的责任感和精湛的专科护理技术,全面地观察疾病变化情况,并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有效的护理可以使患者安全渡过并发症的危险期,同时对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机体功能恢复和减少病残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参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