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205702
大小:61.6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3
《一次性采血针在老年患者股静脉采血中的临床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一次性采血针在老年患者股静脉采血中的临床应用李梅(第四军医大学丙京医院检验科采血中心710032)【摘要】目的:股静脉穿刺是常用的护理技术操作,探讨一种简单易行的股静脉釆血法,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痛苦。方法:对住院的132例老年患者,分别采用一次性静脉采血针和一次性注射器两种不同方法。在采血量相同前提下,评估和记录每次穿刺成败。结果:采用一次性静脉采血针进行股静脉采血,比使用一次性注射器釆血成功率高,且省时省力,还减少血管的破坏,是一种良好股静脉穿刺法。结论:使用一次性静脉采血针的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一次性注射器组,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关键词】一次性釆血针,老年患者股静脉采血,临床应用【
2、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7-0263-02老年患者血管弹性差,血容量相对减少,病情骤急,在内科老年疾病的治疗及护理工作中,为明确诊断及治疗,常常静脉采取血标木以协助诊断。在临床工作中,采血一般选择周围静脉进行,当外周静脉采血困难时而选择股静脉采血以保证釆血的成功率。而股静脉釆血传统上习惯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往往由于受注射器容器限制采血量不能满足检查需求,或因为操作不当、注射器多次向采血试管内注射血液造成标木污染、血液凝固及血液污染患者和医护人员,导致无法达到满意的效果。针对这些缺点,木人从2008年11月至2009年9月采用一次性采血针行股静脉
3、采血进行尝试,减少血液污染,保证检查结果的准确性,提高采血的成功率,减轻患者痛苦,符合院感标准要求,现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对132名行股静脉穿刺采血的老年患者用随机分配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年龄(72&p
4、USmn;3)岁,体重(64±2)kg,男38例次,女25例次;对照组年龄(75±32)岁,体重(63±32)kg,男41例次,女28例次,2组在年龄、性别、体重上无显著差异。2、方法对照组:为传统方法,选择静脉穿刺点,用络合碘消毒皮肤,戴手套,以左手食指及中指扪及股动脉搏动明显处,右手持注射器在股动脉内侧05cm处垂直穿入
5、股静脉,边回抽边上提,见有回血后,保持针头原来方向及深度,抽取所需血量,然后迅速拔出针头,用干棉球按压穿刺点5〜1Omin,同时将血液顺管壁注入已选好的试管中。实验组:用改进方法,选择静脉穿刺点,以络合碘消毒皮肤,戴手套,用左手食指及中指扪及股动脉搏动明显处,右手持一次性采血针在股动脉内侧05cm处呈45°穿入股静脉,慢慢往冋退,见冇冋血后另一端接负压采血管,血液便沿管壁流出,待采血量够后,迅速拔出针头,用干棉球按压穿刺点5〜1Omin。如患者疼痛不止或偶遇凝血机制障碍者,适当延长按压吋间,以防出血致局部血肿。3、有效标准采血量准确、标本无溶血,标本未污染,一次性采血成功。4、统计学
6、方法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运用卡方检验法进行统计学分析。二、结果2种静脉采血方法比较,见表1。表12种静脉采血方法比较三、讨论采用传统的股静脉采血法,注射器上的针头斜面较长,当见有回血后,由于持注射器的右手臂悬空、注射器太大、患者体位移动、操作者技术不熟练或心理紧张等因素,对于针头的方向与深浅度很难保持一成不变,从而针头容易脱出血管,易造成采血量往往不够,或者造成溶血,易致血管损伤。使用一次性采血针行股静脉采血,则可以改进上述不足之处。因为采血针轻巧,连有较长一段硅胶管,可允许一定活动范围,灵活性大,一旦见有冋血,即可放手连接负压采血管,使采血针头在血管内呈自然位置,采
7、血针会随着患者的呼吸起浮波动而波动,不用靠手去维持方向和深度,如此针体不易脱出血管。无论是在刺入或是拔出真空采血管时均不会有血液滴出,有效地防止了血液污染。穿刺成功率高。一次性静脉采血针的使用较注射器灵活,本组应用一次性静脉采血针进行股静脉采血,较一次性注射器采血的一次成功率升高、平均采血吋间缩短,不用更换注射器导致针头在血管晃动引起血管的破损,导致穿刺失败。操作简便。一次性静脉采血针穿刺成功后只需更换负压采血管,针头不会晃动,不会因为注射器的反复抽吸引起针头堵塞或凝血。副作用少。局部淤血和皮下血肿较为少见。局部淤血是针尖进入皮肤后在皮下反复穿刺,损伤皮下毛细血管或损伤对侧血管壁,退针后出现
8、局部皮下渗血所致;而皮下血肿是由静脉穿刺吋静脉后壁被刺穿,退针后按压方法又不准确所致多见。部分皮下淤血面积较大并伴有针眼周围红肿、发热等炎症表现时,并在针眼周围涂上消炎药膏以促进炎症消退和针眼愈合,许光强报道用一次性注射器静脉采血患者出现局部淤血率为52%。参考文献[1]俞倩雯.脑心综合征的预防[J].湖北医学杂志,2010[2]刘双荣,赵玉宏,夏素梅,等.心脑血管病患者异常研究[J].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