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吴市场”到“吴供应”

从“吴市场”到“吴供应”

ID:24203052

大小:4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3

从“吴市场”到“吴供应”_第1页
从“吴市场”到“吴供应”_第2页
从“吴市场”到“吴供应”_第3页
从“吴市场”到“吴供应”_第4页
资源描述:

《从“吴市场”到“吴供应”》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从“吴市场”到“吴供应”

2、第1内容显示中 1、已然不大可敬的吴先生吴敬琏先生曾是许多人(笔者自然也在内)所尊敬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在80年代中期坚持引入市场机制的改革观点,对中国改革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对自己信念的执着也令人钦佩。但最近几年来,随着吴先生某些“骇世惊俗”言论的增加,人们对他的敬意开始下降。2003年,中国经济中出现的货币巨量发行,引起众多经济学家忧思,担心经济“过热”。吴先生并依据他的市场观作出分析判断,诸如当前经济“最重要的深层原因,是投资的低效率”,高成本的速度,以及当前经济属于“没有温度

3、的高烧”,等等,虽然不一定对,但还算是研究问题,倒也无可无不可。但吴先生似乎有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劲头,再发“骇世惊俗”之声,称“在当前的情况下,我们不但要采取凯恩斯主义式的政策,扩大需求,还应当实行供应学派式的政策,发挥企业的活力。”这句话,对一些不熟悉西方经济学的党政官员或许有点晦涩,但了解西方经济理论的人则都很清楚,其言下之意,就是他认为中国经济当前的主要问题,是经济自由化程度还不够高,因此说穿了,吴先生是要求中国要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流行于美国的供应学派那样,发动一场“绝对市场化”的运动。其实

4、,中国许多经济学家虽然还有些羞羞答答,但一些人出于学者的起码良知,承认了当前中国经济主要问题是分配的两极分化,实际上也就或明或暗地承认了:当前经济的主要弊端,并不在什么计划经济身上,而在于本质上会导致分配不公的市场经济。我们这位原来可敬的吴先生,也不可能不知道,美国在从里根到老布什“供应学派”经济政策统治的10多年里,贫富差距扩大了一倍以上,但吴先生这几年谈经济问题时说南道北旁征博引,却几乎从来不谈收入分配问题,更是回避当前中国日益尖锐的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冲突,继续要求推行更自由的市场化,无异于在对加剧社会

5、分配不公推波助澜,他本人,也就从比较温和的“吴市场”,变成了比较残酷、或者说比较提倡“没有人情味市场经济”的“吴供应”。吴先生执着于他的市场理论,这本身无大错,但少了学者的良知,就难以使人难再尊重了。2、吴先生的思想已经僵化其实,吴先生的问题并不仅是良知问题,凡了解一些关于供应学派的人都可以看出,他的思想已经开始僵化。僵化之一:欲“接轨”,却无所向。供应学派是新自由主义经济支柱理论之一,然而,正是最先发起新自由主义的英、美两国,其已经进行过一次重大调整:克林顿改变了“里根—(老)布什”的供应学派的经济政策

6、,布莱尔则改变了“撒切尔—梅杰”的保守主义。这是因为供应学派经济政策不仅助长经济泡沫,更主要是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这两个西方贯彻自由经济政策的“领军”国家,从上世纪90年代起,都发明了另一个新制度——“第三条道路”,其宗旨,用后来德国施罗德总理(也是一位“第三条道路主义者”)的一句话可以概括:“theconstructionofmoderneconomywithoutsacrificingsocialjustice”,善于援引洋文的吴老先生不会不懂这句话的意思,它指出了市场经济的一个本质性弊端——牺牲社会

7、公正(sacrificingsocialjustice)。连建“轨”人自己都搬了“道岔”,吴先生还硬要去接,就不怕掉到沟里?僵化之二:欲颠覆,而背乃祖。其实,吴敬琏等辈的“市场拜物教”,完全是转制国家出于打倒统制经济的需要,而制造出的一种“思想颠覆狂”,其“革命”意义远大于理论意义。所以先生用起他津津乐道的理论来,不仅很难自圆其说,甚至经常要背其祖宗。比如,吴先生把凯恩斯主义与供应学派并列为一种“既要……又要……”关系,其实,前者恰恰是在对后者的批判中兴起的,二者势同水火。又比如,吴先生把中国经济的未来希

8、望寄托于在中小企业发展,但供应学派的核心政策——减税——却主要是有利于大资产者的。再比如,熟知西方经济学的吴先生大讲社会公平,对官僚资本主义“掠夺公众”愤愤不平,却又闭口不谈甚至是歪曲“不公”之出处,当今所有市场经济教科书,都指出了市场经济都有几个解决不了的问题:经济增长波动,社会两极分化,公共产品短缺。凡此种种,若是展开辩论,都会令有背乃祖的吴老师大费心思。僵化之三:欲付现,大露败笔。其实,纵观自90年代中期开始的中国改革,已经可以说是“比供应学派还供应学派”了——基本上走的是一条利资本不利劳动的路子:

9、一方面,是按照厉(以宁)老师倡导、吴老师赞同的“靓女先嫁”、“不贱卖更流失”、“效率先于公平”等谆谆教导,加速了国企资产向私人手中转移和劳动者,制造出庞大的失业大军;另一方面,住房和医疗改革、靠“教育产业化刺激需求”等猛药,又大大减少了劳动者占有公共资源的份额,使其从收入弱势走向财产弱势。于是,中国经济无可奈何地从吴氏当年描绘出的理想的“供略过于求的买方市场”,变成了马克思早就预言过的血淋淋的“生产过剩”。巧言令色的吴先生还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