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073662
大小:54.1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2
《新课改物理实验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新课改物理实验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的研究庞建勇河北省邯郸市广泰中学056000摘要:新课程初中物理实验在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木文主要从初中生的认知心理和年龄特征出发,结合物理实验在现代科学研究、在中学物理教育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的作用,初步探索了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知识迁移应用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能力及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关键词:新课程初中物理素质教育实验教学新课改下,素质教育的内涵逐渐明晰,其核心显然定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上。所以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能
2、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物理学从木质上说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必须以严格的物理实验为基础,并受到实验的检验。一、充分认识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的意义1.从初中学生的学习阶段看:中学时期是青少年准备跨入科学和技术大门的启蒙阶段,他们求知欲强,可塑性强,似初中学生的感性认识占优势,限制了他们实现超越性创造,因此加强对他们的引导是很有必要的。实验在这方面有其举足轻重的特殊作用,学生通过实验可以获得深刻的感性认识,从而加强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与此同时,教师因势利导,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得到升华,实现思维的超
3、越,从而获得丰富而科学的理性认识,有助于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技能,逐步形成创新素质和创造能力,这正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2.从教育认知心理的角度看: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和物理是一门新学科的实际,从一开始应积极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科学的兴趣,学习掌握初步的物理知识和物理实验技能,了解科学的研究方法,逐步跨入物理学科的门槛。而物理实验恰好能使上述几方面得到体现,有利于形成对学科的兴趣及科学的认识惯性,从而能更高、更深层次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教学要求。1.从物理实验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看:实验是理论与实践的衔接点,是学生理解现象、掌握
4、物理知识的必要途径,进而培养多方面的能力。通过实验,能让学生认识到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实际意义,丰富活跃学生的物理思想,并怀着对科学的新奇、兴趣和探求意识,充分发挥个性,求异求真,自行探求和应用知识动手试验,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进行验证、消化、理解,达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0的,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知识迁移应用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又促进了合作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二、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1.观察能力的培养。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观察是物理学研宄的基础和基本学方法。观察实验,可使学生了解物理世界、
5、丰富感性认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所以,本人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了观察物理现象的条件,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观察的兴趣和习惯。2.知识迁移应用能力的培养。理解、分析并且熟悉实验内容是实验成败的前提条件,因此,要完成对实验内容的知识迁移。对此,一方面要求教师在备课吋注重知识转化,突出基础知识与实验结合的知识点,着重备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要认真预习,熟悉实验内容,在实验前对实验过程进行设想,理解实验原理,分析实验步骤,设计初步实验方案。这样一来,师生就要同时实现对教材实验内容的知识迁移,获得较好
6、的理论知识效果,为进行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3.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对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对物理知识的巩固和运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如在“天平的使用”实验中,待学生称量木块、铁块的质量后,进一步提出这样一个实验课题:“怎样测定一粒大米的质量?”学生经过仔细分析本次实验过程,并凭借实验经验,懂得不可能用天平测出单独一粒大米的质量,因为被测的质量至少要等于天平的分度值。在分析基础上分组的学生很快就能动手完成具体的实验操作,这样不但使学生充分地练习了天平的使
7、用方法,而II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合作能力的培养。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和与人共事能力,这是从事现代实验科学的研宄者不可缺少的素质,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对合作素质的培养,加强师生间、学生间的信息交流及思维碰撞是关键。在教学中可主要采取三种方式:一是实验方案设计的合作;二是学生分组实验的合作;三是学生参与教学的合作。首先是实验方案的合作,要强调每个学生在分组实验前都要自己设汁方案,到实验课吋,同吋要求他们把方案拿出来,共同研宄探讨,从中进行方案择优,再补充优化方案。2.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是
8、物理实验的重点和难点,是实验的关键所在。创新能力首先要求和谐的教学环境、牢固的知识基础和科学的创造思维,要求以教师的创新示范为前提、以学生的主动求新求异为根本。许多科学创造发明都源于科学实验,而个性发展的特征是标新立异,这是培养创造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