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071685
大小:49.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2
《土耳其伊兹密尔六轴地铁车车内照明系统设计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土耳其伊兹密尔六轴地铁车车内照明系统设计:土耳其伊兹密尔六轴地铁车车内照明系统设计了清洁照明,在库内列车未激活的情况下操作清洁按钮,门区域灯、贯通道灯全部点亮,15min后自动熄灭。该电路通过延时继电器、防反二极管及按钮等综合应用,实现客室照明延时断开,给库内清洁及维护人员提供便利条件。关键词:清洁照明;延时继电器;防反二极管;引言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对轨道地铁车辆照明系统的应用要求也不断提高,不仅要求节约电能,高亮度,高寿命,还必须保证不间断照明。土耳其伊兹密尔六轴地铁车车内照明系统采用LED灯具照
2、明,设三条独立照明电路,两条主照明和一条应急照明。正常照明电路和应急照明电路的灯源是交叉排列的。如果一条电路故障,贯穿全车厢的其它电路的照明也是均匀分布,每辆车每条线路都由独立的断路器进行保护。正常照明电路供电电压为DC110V,应急照明电路的供电电压为DC110V。并设计了清洁照明,可以延时15Min。该电路通过延时继电器、防反二极管及按钮等综合应用,实现客室照明延时断开,给库内清洁及维护人员提供便利条件。1伊兹密尔项目车辆介绍伊兹密尔六轴地铁车共17列(85辆),每列车为5辆编组(MD+M+M+M
3、+MD),最高运行速度80km/h,最高试验速度90km/h。列车编组:MD+M+M+M+MD如图1所示:图1列车编组车内照明由客室照明、司机室照明、控制柜检修灯以及其它指示灯等组成,分为正常照明和应急照明。1.1灯具布置MD车灯具布置图如下:图2MD车灯具布置图注:1-贯通道灯2-门区域灯3-应急灯4-1路照明5-2路照明6-司机室照明M车灯具布置图如下:图3M车灯具布置图注:1-贯通道灯2-门区域灯3-应急灯4-1路照明5-2路照明2功能要求正常情况下,主照明和应急照明都工作,在应急情况下,应急照
4、明由蓄电池供电。客室应急照明设在每一个门区附近。应急照明装置与门区的正常照明装置采用同一光源。当车内正常照明失效时,应急照明能在辅助电源断电情况下使用90min。列车蓄电池可以在断电情况下为正常照明和应急照明供电5min。照明控制开关位于司机室操纵台上,正常情况下,司机可以对客室照明工作状态进行集中控制。照明开关操作与司机室占用无关,可实现双端控制。方便司机换端后对客室照明的控制。并且在司机室电气柜1内设置清洁照明开关。在库内蓄电池未激活的情况下操作此按钮,门区域灯、贯通道灯全部点亮,15min后自动
5、熄灭(时间整定值可以进行调节),以便车辆进行清洁工作。照明系统的控制采用低压直流电源,正常照明和应急照明设置单独的断路器保护。客室灯具断面图如图4所示。图4客室灯具断面3电路设计照明系统一般分为分散控制和集中控制,伊兹密尔六轴地铁车辆采用了分散控制,每个灯具带有驱动器。正常照明电路通过=52-Q01、=52-Q02、=52-Q03接触器,分别控制一路、二路、应急照明。当两个充电机全部故障时,X络给出两个充电机全部故障信号,通过得电延时继电器=52-KT01和继电器=52-K01提供全照明5min。5m
6、in后一路、二路照明断开,应急照明由蓄电池供电。为了便于库内清洁,在以往的电路结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设置了清洁照明功能。清洁照明供电支路与正常供电支路相互独立,互不影响。=52-F03为清洁照明断路器,操作=52-S03自复位按钮,通过失电延时继电器=52-KT02使得门区域灯、贯通道灯全部点亮,15min后自动熄灭,不需人为操作。增加2个防反二极管(D1D2),用来防止正常操作引起的串电风险。如果D1二极管不设置,将会导致=52-K01得电,使得=52-Q01、=52-Q02得电,正常一路、二路点
7、亮。造成不必要的设备供电。照明控制电路结构如图4所示。__4断路器选型内部照明系统采用的电源模块属于低感性负载,在启动瞬间存在较大的冲击电流。在内部照明系统设计时,如果忽略该冲击电流的存在,会导致电路断路器跳闸现象。伊兹密尔照明方案示意图如内部照明采用分散供电方式,灯具供电电压为DC110V。每一路照明分别采用GE的EP102UCC10RAIL型号断路器进行电源通断控制,此型号断路器额定工作电流为10A。下面是电源模块的技术规格:上图模拟的是客室实际情况(每路最多9个电源同时工作)时的冲击电流波形,最
8、大值38.6A。由脱扣特性C曲线分析,建议选用8A以上的直流型断路器进行保护。项目所选用的断路器满足电源模块启动时的电流需求。5结论伊兹密尔六轴地铁车车内照明系统,满足各项性能指标,电路结构设计简明,控制逻辑清晰。通过试验验证,并投入运营,具有良好的使用性和可靠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