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061933
大小:66.53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2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重症支气管哮喘28例临床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无创正压通气治疗重症支气管哮喘28例临床分析陈俊梅(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科山丙晋中030600)【中图分类号】R5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44-0258-02【摘要】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PPV)治疗急性重症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患者的疗效。方法对我院呼吸科收治的28例急性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NPPV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症状、体征变化情况,并测定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饱和度(SaO2)和PH值。结果患者经NPPV治疗后临床情况明显好转
2、,动脉血pH值、PaO2、PaCO2及SaO2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NPPV治疗重症支气管哮喘疗效可靠、安全。【关键词】无创正压通气重症支气管哮喘目前尽管我们对哮喘的病理牛.理日臻了解及治疗药物不断增多,但严重的哮喘病例依然较多,病死率居高不下,成为呼吸内科的常见急症之一。无创正压通气(NPPV)是近年临床常用的辅助通气技术,对多种疾病所致呼吸衰竭均有一定的临床疗效[1],尤其近年来因其无创伤、并发症少、疗效明显,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哮喘急性发作的重度病人。现将我院收治的部分重症支
3、气管哮喘患者运用NPPV治疗的效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我院呼吸科收治的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28例,其中男19例,女9例。年龄21岁〜68岁,平均41.5岁。其诊断及分级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的重症支气管哮喘标准[2]。均无心力袞竭、低血压、严重心律失常和气胸等机械通气禁忌证。1.2方法患者入院后在常规治疗,如补液、静脉滴注糖皮质激素和氨茶碱、雾化吸入激素和β2受体激动剂及应用祛痰剂的基础上,给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采用双水平无创呼吸机经鼻面罩通气,呼吸机采
4、用澳大利亚产RESMEDVPAPIIIST-A。工作模式S/T,呼吸频率设为12〜18次/min,IPAP从10cmH2O逐渐调至12〜20cmH2O,EPAP从4cmH2O逐渐调至6〜10cmH2O,吸入氧流量4〜10L/min。监测机械通气前及后动脉血pH、PaO2、PaCO2及SaO2。1.3统计学方法实验数据以x±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2结果28例中26例患者经NPPV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得到明显改善,治疗前后血气分析各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2例患者因病情危重上机不
5、足1小吋改为气管插管接有创呼吸机机械通气治疗。表126例S症哮喘患者NPPV治疗前后动脉血7气指标变化(x±s)3讨论重症支气管哮喘是呼吸科常见急危重症之一,如不及吋采取奋效治疗措施,病死率较高。由于重症哮喘存在严重而广泛的支气管痉挛、黏膜充血水肿以及黏液的大量分泌,使气道阻力和气道内压骤增,肺泡内压增高引起严重的通气不足,导致严重的呼吸性酸中毒和低氧血症。BiPAP呼吸机通过提供双水平气道正压方式辅助呼吸,较高的吸气压力可以克服气道压力,增加通气量改善缺氧;而较低的呼气压力用于对抗内源性呼气末压力,避免支气管萎陷以利于CO
6、2的排出,同时减少吸气肌负荷,减少呼吸功耗。本组患者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后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动脉血pH、PaO2、PaC02及SaO2恢复正常。无创正压通气还具有以下优点:①无创性连接的通气方式,患者易接受,并可避免有创通气的一系列并发症,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气道粘膜损伤、误吸等;②操作简便、快捷、易于掌握,并能及吋开始,随时撤离;③不影响患者说话与用餐,冇利于病情的观察和气道管理;④对患者的循环系统影响小,不易发生气压伤,可在通气改善后,产生有益的血流动力学效益。在进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的同吋还要注意以下几点.•①首次进行该治疗方法的
7、患者容易产生恐惧感,适应差,出现人机对抗而导致治疗失败,故应对患者进行耐心的解释和指导,并注意观察患者上机情况,及吋进行压力调整;②上机过程中嘱患者多饮水、定吋咳嗽、排痰,否则易导致痰谈液粘稠不易咳出,加重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③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定期复查血气指标,如奋病情进行性加重趋势,要及吋行气管插管有创呼吸机治疗。参考文献[1]LIESCHINGT,KWOKH,HILLNS.Acuteapplicationsofnoninvasivepositivepressureventilation[J].Chest,2003,124(2):
8、699.[2】中华医学会呼吸学分会哮喘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3,26(3):13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