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028306
大小:49.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2
《在化学教学中灵活运用生成性资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在化学教学中灵活运用生成性资源当今课堂是开放、互动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完成的一个动态过程,它既有预设性,又有不确定性。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学生往往会萌生许多奇思妙想,其中有正确的,也有不正确的,这就需要教师在短时间内做出判断,思考怎样更好地推进教学,为教学所用,从而形成可贵的教学智慧。这就形成了生成性资源。其实,越是动态的、流程灵活的课堂,越是需要教师根据现实条件和要求,基于教材、超越教材,自主开发相关的课程资源,以丰富拓展教学内容,实现并延伸课程目标。 学生的生成性资源有很多是有利于教学的,有瞬间性,
2、这就要求教师及时捕捉和利用。例如,在分子的性质中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实际是分子之间间隙的大小改变,但分子本身大小没变。在观察动画图像时,有个学生突然说:“这不是上体育课时的解散和集中吗!”这短短的一句话让其他学生豁然开朗,于是我就接着问:“假设我们每个人就是一个分子,我们的解散就是分子受热膨胀,而集合就是受冷后收缩,即使我们是坐在那也是运动着的,而不是静止的,分子也是。”在以后的溶液教学中,我又将每个溶质和溶剂分子比喻成男同学和女同学,每个男同学与女同学坐同桌,从而得出溶液具有:均一性。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
3、过程中注意观察和发现学生的生成性资源,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性资源。在分组讨论时,学生就会涌现出具有差异的个体性资源,教师就可以及时调整这些资源,使这些资源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得到充分利用。例如,做木炭还原氧化铜的探究实验,在检验反应产物二氧化碳时,一位学生突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应该是二氧化碳,但有气体从澄清的石灰水里出来了,那有可能是木炭受热产生的一氧化碳,那这里的氧化铜就有可能是与一氧化碳反应的。”我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生成性资源。针对这位学生的问题,我让其他同学对他
4、的问题加以分析,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并且对他及时地进行了表扬。随后,在告知学生相关知识的前提下启发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他们证明反应中是否有一氧化碳生成,能否用原装置进行,如何测定结论等。结果,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学生积极参与,师生间平等交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问题性资源加以引伸,提出质疑,让学生自己给出问题的答案,会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学且问的胆量,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深处思维,从而激发出他们对化学产生浓厚兴趣。 学生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或心情放松时,思维敏捷,常会出现
5、奇思妙想。此时的奇思妙想可成为活跃课堂气氛,引发教师授课灵感的生成性资源。例如,在第八单元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中有这样一道题:将一定量的铁粉放入硝酸银、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有少量金属析出;过滤,再向滤液中插入一根铜丝,铜丝表面还有金属生成,则第一次析出的金属是什么。结果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有一组竟然这样解释:将铁、铜、银三者的活动性分别看成是强、中、弱的三支部队。铁可以打败铜和银,但进行战争时总是从最弱的银开始收拾,将银收拾完以后,再收拾铜,而铜可以打败银,银谁也战胜不了。前提解释完以后,这组同学开
6、始分析题意。当第一次把铁粉放入硝酸银、硝酸铜混合液时,铁粉开始攻击并代替硝酸银中的银离子,当银离子完全被铁离子代替后,如果铁离子还有剩余,它又开始攻击并代替铜离子,直至铜离子完全被代替。所以充分反应后有少量金属析出,可以分为三种情况:(1)铁粉的个数比铜离子的个数少时或相等时,少量金属为铜。(2)铁粉的个数比铜离子的个数多,但比铜离子和银离子的总和少或相等时,少量金属为银和铜。(3)铁粉的个数比铜离子和银离子的总和多时,少量金属为银、铜和铁。然而题目又说向滤液中插入一根铜丝,铜丝表面还有金属生成,则代表该滤
7、液里有比铜还弱的银离子。这就表示在第一次战争中铁并没有将银收拾完,那就别谈去攻击铜离子了,所以第一次析出的金属只有银。在这题中学生利用拟人的方式解释金属活动性的强弱,容易理解,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利用拟人的方法解决了好多难题。 其实,教师本身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会在学生的引导下形成生成性资源。例如,在学习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三角关系时,我在学生提到“哦,原来他们是三角关系”的提醒下,叙述了这样一段话:“碳天生喜欢氧,整天梦想着一手抱着一个氧,所以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它总是生成二氧
8、化碳,在氧气不足的情况下他们只能平均一人一个氧,也就是生成一氧化碳。而如果碳单独遇到有两个氧的二氧化碳,则会抢去二氧化碳的一个氧,使自己得到一个氧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失去一个氧也变成一氧化碳。”叙述时结合学生表演(一个学生代表一个碳,两只手里抱有两个球代表两个氧),这种情况下,几乎没有学生会将它们的关系弄混,效果非常明显。 我们要认识课本只是一个窗口,而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教师必须凭借教材提供的信息和内容,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