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路保留终板植骨融合重建颈椎稳定性

前路保留终板植骨融合重建颈椎稳定性

ID:23950207

大小:57.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1-11

前路保留终板植骨融合重建颈椎稳定性_第1页
前路保留终板植骨融合重建颈椎稳定性_第2页
前路保留终板植骨融合重建颈椎稳定性_第3页
前路保留终板植骨融合重建颈椎稳定性_第4页
前路保留终板植骨融合重建颈椎稳定性_第5页
资源描述:

《前路保留终板植骨融合重建颈椎稳定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前路保留终板植骨融合重建颈椎稳定性作者:郑佳状 张亨闰 康小平 蒋电明 安洪  【摘要】目的探讨前路保留终板植骨融合重建颈椎稳定性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2月至2006年8月,采用前路保留终板植骨融合重建颈椎稳定性87例,所有患者行减压或病灶清除术后保留终板植骨融合重建颈椎稳定性,其中单椎体71例,双椎9例,椎间隙植骨融合7例。将术后第一次X线片与最后一次随访时X线片进行对比,分析融合节段高度和颈椎曲度变化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平安度过围手术期,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13例于术后5~11个月内死亡,68例患者术后获得14~51个

2、月随访,平均28.6个月。随访病例植骨均于术后6~9个月骨性融合,融合率100%,融合节段高度平均降低(0.65±0.12)mm(P>0.01),颈椎曲度角平均降低(2.6°±0.4°)(P>0.01)。结论前路保留终板植骨融合重建颈椎稳定性,能较好地维持融合节段高度和颈椎曲度,是前路重建颈椎稳定性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终板;脊柱融合;颈前路;重建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clinicaleffectofpreservingendplateinanteriorcervic

3、alspinalfusiontoreconstructcervicalstability.MethodsFromFebruary2002toAugust2006,87patientsundersofthefirsttimeafteroperationandthelasttimefolloentsandthecervicalcurvaturesonthsand11monthsafteroperation,68cases14to51months,onths,radiographicevidenceoffusioninallcase

4、sfolloentsmandtheaveragedecreaseincervicalcurvatureangleaintaintheheightofanteriorcolumnandthecervicalcurvature,m,植骨块深度不超过1.4cm,植骨块宽度为所取髂骨厚度。适当长度的自锁颈椎前路钛板固定。C臂X线机透视确认无误,放置引流管关闭切口。术后采用颈托保护8~12周。术后第1~2d拔除引流管,即可在颈托保护下坐起活动,复查X线片满意后出院。.L.编辑。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

5、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术后第一次X片测得融合节段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角与术后最后一次随访时X片测得融合节段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角行总体均数t检验,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所有患者围手术期安全。4例术后有短期吞咽不适;2例术后声嘶,4周和6周后恢复。本组未发生椎动脉及神经损伤、脑脊液漏、血肿、感染、钛板螺钉折断、植入物滑脱等并发症。6例出院后失访,13例于术后5~11个月内死亡,其中1例死于车祸,2例死于肿瘤病情恶化,10例死于其他内科疾病,其余68例患者术后获得14~51个月随访,平均28

6、.6个月。随访期间,观察植骨融合情况、融合节段高度变化情况、颈椎曲度角变化情况。融合节段高度采用Emery法[2]:分别在融合节段上位椎体上方和下位椎体下方终板作一横线,确定上、下终板的中点,两点间垂直距离即为融合节段高度。术后第一次融合节段高度与最后一次随访时的融合节段高度之差即为融合节段高度丢失量。颈椎曲度角:颈7椎体下终板画线,寰椎前后结节中点连线,由两线的垂线相交所成的角。术后第一次所测得的角度与最后一次随访时所测得的角度之差即为颈椎曲度丢失量。随访病例均于术后6~9个月骨性融合,融合率100%。融合节段高度平均降低(

7、0.65±0.17)mm(P>0.01),无统计学意义。颈椎曲度角平均降低(2.6°±0.6°)(P>0.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颈椎体骨性终板的应用解剖椎体终板是椎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椎体上、下两面的骨骺板骨化停止后形成的呈轻度凹陷皮质壳结构。大体形态为中央区域较薄,四周边缘增厚隆起,厚约0.75~1mm的环状骨突[1]。解剖学研究发现:椎体终板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皮质骨,而是融合骨小梁组成的层状多孔结构,终板内有大小不等的孔状结构,中央区较多,而周边较少,椎体血窦与软骨终板间有直接接触,该结构占整

8、个终板面积的7%~10%。此外,大约20%~30%的血窦与软骨终板间仅隔有小于25nm的薄层骨质,具有相当大的通透性,使其具有较丰富的血运[3];同时,终板并非呈完全水平状态,而与水平面形成一夹角,称之为终板倾斜角。该角度与颈椎生理曲度密切相关.其大小由椎体的终板形态所决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