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950145
大小:50.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11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导入艺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导入艺术杨国宇(百色市右江区四塘镇四塘中学广西百色533013)数学课堂教学中,好的导入会迅速的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活动上来,能使学生迅速的理解老师的意图,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好的导入能凝聚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消除对新授内容的畏惧心理,从而产生愉悦。它是构建和谐课堂、实现高效课堂必不可少的环节。好的导入也能使教学内容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万事开头难,一堂数学课也是如此。当教师走进教室,站在讲台,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学生
2、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获取知识的巨大原动力。现结合自己初中教学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对运用导入艺术谈一些肤浅的认识和体会。一、直接导入法这种方法是在刚一上课,教师就直接向学生讲明该节课所需要达到的学习要求,以强化学生的注意,使用该种方法,学生凭着学习的爱好和注意力,很快就能进入学习状态,并乐意接受教师的讲授,最后达到教师所提出的教学目的而获得成功。例如:在教学“同类项”时,我在黑板上板书了“2a和3a”与“3x2y与4x2y”让学生观察各组中字母和字母次数的特点,学生齐声回答了各组中所含字母相同,字母的次数也相同。见时机已到,我便开门见山对全班学生说“这节课大
3、家就来共同学习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次数也相同的项,即同类项。需要达到的学习要求是:能够正确掌握什么样的项叫做同类项。”学生听后积极投入到学习之中,新的一课便拉开了帷幕。二、故事导入法学生是喜欢听故事的。在数学课中,如果以一个精彩的故事进行导入,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能激发学生用数学知识去观察生活,并把所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实际中去。“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我这样设计了导入语:“在一次野炊活动中,老师和同学们正忙着洗碗进餐,其中一个同学问老师:‘我们共有多少人吃饭?’老师听后灵机一动,就事论事,对这位同学说:‘我们共带了55个碗,其中一人
4、一个饭碗,二人一个汤碗,三人一个菜碗,刚好分完,请你计算一下有多少人进餐?’这位同学听了老师的话后,认真思考片刻,便笑着告诉了老师计算的方法及人数,老师高兴着夸这位同学聪明。请同学们回答一下,这位同学告诉老师的计算方法及人数是什么?”同学们听了故事之后,都积极举手回答。三、衔接导入法这种导入法是以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利用知识之间的逻辑特点,运用人类独有的联想力,引出新的内容,达到推陈出新的目的。运用衔接导入法时,教师要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组织,使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能积极地迁移到新知识中去。“添括号”时,出示了二组
5、等式:a+(b﹣c)=a+b﹣c。从左到右是去括号,要求学生说出去括号的法则,学生复习了旧知识后,运用等式的对称性,把两组等式的左边和右边交换一下,得:a+b﹣c=a+(b﹣c),a﹣b+c=a﹣(b﹣c)。问:“这两组等式与前两组等式有何不同?”然后,利用学生观察分析去括号的方法来分析添括号的法则,学生们积极思考,踊跃回答,教学便直接切入讲授之中,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四、实验导入法实验导入法在数学教学中运用极少,但是也给数学课起了润色作用。在教学中,教师以一个切入主题的实验使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提示事物内部的规律,解决新课程的主要内容,
6、从而培养学生观察,深入思考的能力。这种导入法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如,在教学“等式的性质”时,不妨这样做:用一架天平,让学生在天平两边的秤盘里,放着重量相等的物体。然后在两次的秤盘里加上(或拿去)重量相等的物体;或者把两边的秤盘里的物体的重量都扩大到原来的相同倍数(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让学生观察天平加上(或拿去)物体后仍旧是否平衡。学生弄清实验现象以后,随即引导学生在一个等式两端同时变化后的情况也是否与实验现象相吻合。最合,在学生已掌握实验现象的基础上直接引入等式的性质。五、演示导入法这种导
7、入法是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利用某种教学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与新课程密切相关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并根据展示的内容及时提出问题,使学生自然地过渡到新课的学习中去。演示导入法在几何教学中运用较多,它可直观形象地展示相关的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新的学习内容有一些感性上的认识,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知识的内部,用教学方法来进一步解释。总之,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导入需要教师有沟通、引趣、布疑、激情等策略,导入的艺术性才更强,更进一步引导学生通往知识的大门,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