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944734
大小:50.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2
《语文自主学习的“ 活”教及其操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语文自主学习的“ 活”教及其操作 问题一:传统的语文教学讲究面面俱到,从时代背景到内容分析,从课文结构到字词运用。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索然无味。久而久之,学生必然对语文课产生厌倦情绪,从而影响了语文教学的素质培养,使语文教学走进死胡同。 问题二:二十一世纪的学生,从小就接受现代科技可视文化的熏陶,他们不习惯教师单向传授的语文课。喜欢知识性、趣味性很强的语文课。如果语文教师不能从“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死气沉沉的授课形式中走出来,从“一人独奏催眠曲,众人皆在梦魇中”的僵死氛围中走出来,那么,学生必然对教师的那张毫无生气的、说道式的脸感到乏味,从厌倦作业、厌倦催眠曲式的
2、絮叨发展到对语文学科毫无兴趣。 问题三: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人们耳濡目染我国对教育形式、教学理论的探讨,教育问题受到社会、教师和家庭的空前关注。家庭中的父子关系、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已经实现由训诫式向平等、对话式的转变,知识传授已由单向传授、被动接受向讨论式的转变。“教师讲——学生听——上课抄——下课背”的道学式的授课形式不受学生欢迎,民主、平等、对话式的语文教学风格倍受青睐。如果我们不能适应语文教学中的主客易位,仍然保持居高临下的家长式姿态,学生必然对教师的那种自以为是的说教由不适发展到对语文学科的反感。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要
3、实现教师观念的转变。一些观点认为,教师“一言堂”不行,语文课应按语文教学的目标和教学思路,由教师设计出一个个问题,由学生讨论并由教师补充订正,以完成学生对教材的“认识”。即语文课是教师指导下的“双边”互动的“解惑”过程完成。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也是不成功的。因为教师设计问题时,是按自己的思路进行认识的,教学程序只是教师思维的外化,学生只是在教师的指挥下进行被动的“思维”。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思维的光芒被统一的模式所屏蔽,学生的个性被教师的固定答案所湮灭。所以,这种“双边活动”还是实际意义上的“单边活动”。而真正意义上的“双边活动”应该是放手让学生钻研教材,发现问题,把提问和主
4、动权让给学生,让语文课变成教育主体自主识读,并从中发现问题提出讨论,在全班互动的基础上达到对教材的理解与共识的全新课型。 2.教师要掌握语文教学的现代技术。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使用幻灯片、电视、电脑等多媒体技术,用尽可能生动的内容,多变的形式进行语文教学,让语文课变成学生乐于接受的“知识大餐”。 3.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训练内容要针对学生探究课文时的提问,不是教师闭门造车“想”出来的。但学生的提问往往是驳杂无序的,不循语文训练的“序”。这就要教师高屋建瓴,对语文训练的“序”了然于胸,随机选择学生提问中合于语文训练的“点”的部分,灵活地设置训练题;同时,语文训练的形式也要变
5、单一的书面作业为形式多样的立体作业。尽可能全面地考查学生的能力。三、操作要领 1.备课:即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教学。坚持开放性原则,设置开放性问题,既利于学生自由钻研,自由探索,又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备课不是“备讲”,应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讲”要精——榨干语文课的冗余信息;设置“练”要巧——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置教学过程,可以把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分为四个步骤:预习——学生质疑设问(包括题解设问、字词句设问、文意设问、写作设问)——教师补充(针对学生质疑的空缺补充问题)——学生设置练习(小问题当堂解决,重要问题留“白”给学生钻研解决,练后讲评订正)
6、。在这四个阶段,前两个阶段是化整为零,便于主动吸收;训练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后两个阶段是聚零为整。即整体阅读,便于整体把握教材,防止把教材弄得支离破碎。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表达。前者是输入,后者是输出;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四阶段有机结合,完成由阅读到表达训练的全过程。 2.上课:课堂的活动主体是学生,不是教师。教师用一至二分钟导入课文后,学生的阅读正式开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但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具有前瞻性,所以又不是一般参与者。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把自己的问题笔录出来,与同桌或全班同学进行探讨,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自始至终是一个倾听者和参与学习者。教师在学生对问题讨论
7、后补充提问时,才是一个与学生平等的质疑者。他的智慧在于能把学生的无序“问题”用一条线连贯起来。而在学生设置练习时,他又能够注重学生设置的练习,把训练变为既突出课文重点,又能归结到课文教学训练的点上来的训练形式。 3.训练:训练要服从课文的内容和教学重点。学生质疑时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无序的,也可能是肤浅的。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并把它设置成带有导向性的语文训练题。其次,在学生质疑时,教师要善于高屋建瓴,统观全局。引导学生的思路向有利于整体把握课文的方向流动。防止把语文课上乱。 三、应注意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