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908906
大小:55.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11
《从考研降温探讨电子信息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从考研降温探讨电子信息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摘要]本文从学生考研的目的和动机、学历与学力以及学与术的角度,分析了近几年来考研降温的现象。根据国内现阶段的实际情况,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应是多样化的,即研究生的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应同社会经济结构、职业结构、人才需求结构的发展结合起来考虑,而不应仅仅从纯科学探索、学科自身发展的角度来考虑。现有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必须明确定位,培养模式可借鉴国外的双轨制,以适应规模扩张、类型多样化的研究生教育的现实。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信息与电子学科 考研降温的迹象在2007年已开始出现。据教育部的数据,相比前几年平
2、均20%以上的高增长率,2007年全国报考研究生的人数为128-2万,比2006年增加了7000余人,增幅仅为0-55%。这种趋势在2008年的报考中更加明显。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44-9万人,比2007年增长6%。而全国共有120万人报考,比2007年减少8-2万人,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首次出现全国范围内的下滑[1]。 一、考研的目的和动机 2001年,研究生就业形势大好。清华大学毕业生就业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杜嘉曾向媒体表示:“平均来说,2001年清华大学一个研究生有13个职位可以挑选。”就业方面的好消息使2002年研究生报考人数剧
3、增至62-4万人,比2001年增长35-7%,创下报考人数增幅新高。紧接着几年,研究生当年的就业状况与次年的报考人数之间显现较强的关联性。2003年之后,随着1999年扩招的研究生一批批走向就业市场,对研究生的需求得到迅速满足。2004年全国共有硕士毕业生11-05万人;2005年19-5万余人,增幅为76-47%;2006年27万人,增幅为35%;2007年33万人,增幅为22-22%[2]。 某高校一项对考研学生的调查显示,仅有8-7%的学生考研是为学术研究,70%的学生是为提高未来就业竞争力,8-5%的学生则是为缓解就业难的境遇。因此,“考研热"升温伊始
4、,打算考研的学生人数并不少,但是真正热爱科学研究、并将之视为人生乐趣,愿意为之付出一生的考生并不多。大部分考生带着很强的功利心考研,目的就是为自己找到满意工作增添筹码,提升学历层次,或者利用考研的机会从冷门专业转换到热门专业。 近几年来,社会上为研究生提供的岗位无法达到研究生扩招如此大的增幅,研究生看好的高校、科研机构、国家机关、大型国企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趋于饱和,自然减员产生的岗位远远无法与庞大的研究生就业人数相平衡,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当付出时间、金钱等成本读研却不能得到期待的好工作时,考研自然会降温,再加上现在国内读研几乎已经是完全自费了,所以,如果读研之
5、后就业或者薪酬接近本科生,那么很多本科毕业生就会放弃考研而选择直接就业,还有很多学生选择出国读研。在国外,通常只需1年或1年半的时间就能拿到研究生学位,大大节约时间成本。另外,至少在国外英语口语能力得到锻炼,是就业的一个很大的优势。 二、“学历”和“学力”的关系 所谓学历是指“个人求学的经历。包括曾在某种类型与等级的学校肄业或毕业,并获得某种学位或证书”。也就是说,学历是学习过程的经历,通过学习时间和学习场所来表现,用来间接地表现学习全过程可能蕴涵在学习者内心的习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所谓学力是指“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能力,亦即通过学科教学及
6、生活指导而形成的能力的总体”。也就是说,学力是指一个人在学问上达到的程度,包括学习者通过学习所达到的在知识、能力、技能、技巧等方面的水平,这两者是相辅助相成的。但是我们许多求学者往往追逐学历、文凭证书,而忽视了能力、学习的潜力,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可以这样认为,有了较高学历文凭的人不一定具备较强的能力和潜力,而没有较高学历文凭的人,只要他学会了学习,那么他就具备学习的能力和潜力。对研究生的学习来说,学历只是他们的一个学习过程,而学力则是他们在人生道路上的一种能力[3]。 近年来,伴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向研究型大学转型,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政策发生了很大变化,录取名
7、额连年增加,研究生培养规模急剧膨胀,有些高校里研究生扩招的幅度甚至超过了专科和本科,相应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却没有同步增长,相应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也没有很好地建立,研究生培养质量呈现下降之势。上世纪80年代毕业的第一批研究生,多数处于学术前沿,有突出学术建树的比例相当高,而现在的研究生,能取得一流学术成果者寥寥无几。过去的研究生教育通常是导师和学生一对一或一对二,扩招后由于师生比例严重失调,普遍是一个导师带多名学生,有的还兼带博士生,很多学生甚至一个月见不到导师几次。随着研究生人数的增多,传统的讨论式教学难再继续,培养方式仍是本科时“满堂灌”式的老师讲、学生
8、听,师生互动越来越少,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