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906350
大小:55.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11
《城乡一体化:新时期农民增收的动力机制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城乡一体化:新时期农民增收的动力机制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虽然增长很快,但城乡差距逐年拉大的态势未根本扭转。建立有利于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一是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现代农业;二是拓展劳动力战略转移的路径,这需要在城乡统筹发展的框架下进行一系列制度安排,这是当前农民增收的动力机制。 关键词:农业发展;城乡统筹;农民增收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三农问题。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农民收入增速连年下降,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内学者把农村和农业的核心问题归结为农民收入问题。逐步改变城乡分治的制度环境,建
2、立长效增收机制,是化解三农难题和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 一、农民收入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4元增长到2007年的4140元,增长近3l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超过7%,接近同期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特别是2003—2007年的五年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共计增加1664.4元,平均每年增加332.88元,是新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但三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还远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的矛盾非常突出,说明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 1 收入结构单一,城
3、乡差距拉大 近三十年来,中国农民主要以家庭经营纯收入为主,其所占比重虽从1990年的75.56%下降到2007年的53%,但仍超过一半以上,欠发达地区该项收人比重甚至更高。同期工资性收入比重有所上升,从20.22%上升到38.5%,说明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农村产业升级对农民收入产生较大影响。而财产性收入近二十年变化不大,还不及总收入的3%,收入结构单一,非农收入所占比重低而且增长缓慢。 中国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率为2.56:1,2007年该比率上升到3.33:1。从恩格尔系数变化看,农村居
4、民从1978年的67.7%下降到2007年的43.1%,降低了25个百分点,同期城镇居民从57.5%下降到36.3%,降低了21.2个百分点,城乡之间仍相差4个百分点。更主要的是,目前城乡居民之间在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的保障制度及保障水平还有较大的差异。实际生活质量的差距远比数字显示的更大。 2 农村内部收入差距悬殊 平均水平下往往掩饰着巨大的个体差异。随着城乡差距的拉大,农村内部的贫富差距也在扩大。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显示:2006年农村居民最高收入组人均纯收入8475元,是最低收入组(1183元)的7.1
5、7倍;最高收入组的人均消费支出5277元,是最低收入组(1625元)的3.25倍。地区差距加剧了内部差距,欠发达地区农村贫富差距更大,2006年新疆农村贫富差距达到100倍,远远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差距。 3 增长缓慢且不均衡 虽然农民总体收入增长很快,但增长并不平衡。分阶段看,1978--1984年间,农民实际人均收入以每年17.7%的速度增长,超过同期城镇居民7.9%的增速。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村市场化改革带来的生产潜力的逐渐释放,农民收入的增长大多数年份低于城镇居民。相对于城镇居民
6、而言,农民收入所呈现出来的下降态势,说明缩小城乡差距的任务依旧繁重。二、农民增收的困难 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助农增收的政策,但城乡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没有发生扭转,当前农民增收面临的困难主要是: 1 粗放的农业增长方式导致农业比较利益降低 经济增长是一个综合的社会现象,它反映除了产量增加,还有产业结构的变化、经济效益的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以及环境污染的治理等一系列问题。就农民来说,不单是收入的增加,更重要的是生活水平、质量的提高,是农村面貌的根本改变。 已有的研究表明,中国农业物质费用的贡献率超过60
7、%,劳动力的贡献率为-2.61%,农民文化水平的贡献率为21.87%。技术进步的贡献率为38.02%,说明农业的增长主要依赖于资本和劳动力投人。由于资本投入具有较大的产出弹性,加大资本投入,尤其是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投入,对农业增长、农民增收仍具有重要意义。劳动力的贡献率为负值,说明产出弹性低,而且在数量上富余,技术进步的贡献率显著低于发达国家。说明农民增收的途径,一是在于发展以科技和较高人力资本支撑的现代农业;二是减少农业人口,包括在农村内部农业向非农业转移和乡村向城镇转移,这需要加快中国城市化进程和农业内
8、部产业升级步伐。 2 城乡分治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制度影响根深蒂固 城乡二元结构的核心是“以农补工”。从世界范围看,一国在贫困落后时,都采取过对农业的挤压政策;当经济起飞后,对农业采取保护政策,由工业反哺农业,是许多工业化国家的经验。建国以后,中国工业基础薄弱,又无海外资源,要实现经济起飞,农业便成了“唯一”可以榨取的部门。“以农补E"政策导致农业资源大量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