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863467
大小:62.17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11
《气功疗法对妊娠剧吐的疗效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气功疗法对妊娠剧吐的疗效观河南省安阳市地IX医院产科455000摘要:【目的】探讨气功疗法对妊娠呕吐的作用。【方法】2012.02…2015.02收治的72例妊娠剧吐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设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气功疗法的指导,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只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结论】气功疗法对妊娠剧吐治疗临床效果良好。关键词:气功疗法;妊娠并发症;呕吐妊娠早期出现严重的恶心呕吐,头晕厌食,甚则食入即吐者,称为“妊娠恶阻”。乂称“妊
2、娠呕吐”、“子病”、“病儿”、“阻病”等〔1)。丙医称为“妊娠剧吐”。其发病率为0.3%---1%〔2)。通常情况下,不剧烈的妊娠呕吐并不会给孕妇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但为了避免给孕期女性造成不便,还是应当采取一些必要的方法来缓解呕吐症状。我院开展的气功疗法可调胃行气、降逆止呕,可改善妊娠期恶心呕吐、无法进食、祌疲头晕等不适,并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12年2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妊娠剧吐病人72人,随机分为2组,设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年龄20〜36岁,中位年龄26岁,孕
3、7-17周,中位孕龄14周,观察组年龄21〜38岁,中位年龄27岁,孕7-18周,中位孕龄14.5周。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1.2.1辨证分型其辨证主要根据呕吐物的性状和患者的口感:口淡、呕吐清涎者,多为脾胃虚弱;U苦、呕吐酸水或苦水,多为肝胃不和;口中黏腻、呕吐痰涎,多为痰湿阻滞;若U干烦渴,干呕或呕吐血性物,多为气阴两伤。1.2.2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即补液治疗、心理护理、健康教育、饮食指导等。观察组:在常规的基础上,给予气功疗法指导。具体如下:
4、采取坐式,调整呼吸,呼吸宜呼长吸短,意守部位宜下不宜上,可守足底涌泉穴。并辅以不同配功,可选用放松功、松静功或内养功。①脘腹部运八卦:即以两手按顺时针方向轻轻运摩下腹部,每次15-20分钟,每日3次。适用脾胃虚弱证。②吸气吋行丹田之气向下运至两涌泉穴,以降阳亢之气。适用肝胃不和证。③顺气化痰法:先用意念将膈脘痰饮阻滞处推开,顺下大肠,并从肛门排出,以顺其气。适用痰湿阻滞证。④养阴生津功:先搓两足心涌泉穴各49次,再用舌抵上腭,待津液出,在IJ中轻运之。咽津吋,意念下送至涌泉穴。适用气阴两虚证。1.2.3疗效评定标准
5、治愈:恶心、呕吐停止,能正常进食,尿酮体检查连续3次阴性,各项生化指标均恢复正常;好转:恶心、呕吐停止或偶见,进食改善,尿酮体检查阴性或减少2个加号以上,各项生化指标基本恢复正常;无效:症状改善不明显,尿酮体持续阳性,项生化指标无改变或加重。〔3)1.2.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进行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观察组运用气功疗法明显有效,24小时后食欲冇好转,可进少量流质饮食,呕吐次数减少。两组疗效见下表1。注:两组治愈率比较,P<0.05.3讨
6、论西医的认识:鉴于早孕反应出现和消失的过程,恰与孕妇血中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值上升和下降的吋间相吻合;葡萄胎、多胎妊娠的孕妇,血中HCG值显著增高,早孕反应亦较重,甚至发生妊娠剧吐;而且在妊娠终止后,症状立即消失。因而0前多认为妊娠剧吐与血中HCG水平增高关系密切。但症状的轻重,个体差异很大,不一定和HCG成正比。临床上观察到冇些精祌紧张、焦虑、忧郁的孕妇妊娠剧吐多见,提示本病与精神、社会因素有一定关系。中医认为,本病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发病主要机理为冲脉(中医经络名,奇经八脉之一)之气上逆,胃失和降所
7、致。孕后经血停闭,血聚胞宫胞脉以养胎,冲脉气盛。冲脉在经络上隶于阳明胃经,冲气上逆可犯胃,若素体脾胃虚弱,则胃失和降,冲气夹胃气上逆,而致恶心呕吐;或因脾虚不运,痰湿内生,冲气挟痰湿上逆而致恶心呕吐。孕后阴血聚于下以养胎,冲脉气盛,而表现为肝血不足,肝气偏旺。若平素肝火旺盛之人则症状尤为明显。肝气、肝火上逆犯胃,胃失和降,亦致恶心呕吐。如此反复,饮食难进,呕吐日剧,耗气伤阴,致使气阴两伤,虚实夹杂,病情反复而难愈。本气功疗法正是以降逆止吐、疏肝和胃为原则,疏通阳明胃经而起作用,值得临床应用。参考文献:[1】宋薇薇,
8、张世妹,尚涛,等.妊娠剧吐208例临床分析.中华妇产科杂志,2006,41(2):128-129.[2]丰有吉.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3.[3】郑攸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