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826620
大小:44.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10
《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课题】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1(必修)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许昌实验中学俎鹏涛5【课题】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1(必修)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许昌实验中学俎鹏涛开场白(略)一、教材简析《自然界的水循环》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教材内容。本章是继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对大气圈学习之后对自然地理环境又一重要圈层的介绍。自然界的水体形式多种多样,其分布范围也十分广泛,因而水循环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和庞大
2、的系统,但从高中地理教学的要求和特点考虑,本节教材内容仅仅对地球上水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做了简要介绍,内容具有总述的性质。本节教材主体内容分为“相互联系的水体”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部分。教材首先从运动更新角度指出了地球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从而更进一步提出了水循环的简要过程和意义。这也就为本章教材后续的几节课内容做了铺垫,成为本章教材最基础的内容之一;同时,海陆间水循环过程也是本章乃至整个自然地理中最重要的原理之一。本节教材具有两大鲜明的特点,一是注重在传授知识时的地理观
3、念和地理视角,注重向学生传授有用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念,尤其是环境观念,从而体现地理的应用价值;特点之二是,从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的角度出发,降低知识难度,注重阐明基本地理过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 二、课程标准要求及解析课程标准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课程标准解析:1.新的课程标准对水循环的三种类型并不做过多要求,而是要求以水的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从总体上综合把握水循环。2.教学重点应引导学生
4、通过绘图方式加深理解水循环的过程与环节。53.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对水循环意义的学习应注意使学生形成一些基本的认识,如水循环将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联系起来;水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资源虽处在不断更新之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运用水循环的原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等,注重对学生地理观念和环境意识的培养。三、教学目标地理学最大的特点就是综合性,知识内涵丰富,教学中不能过度窄化,应注重地理知识的背景、和其他学科领域的联系以及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联
5、系,强调其开放性。因而,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运用图3.1“水圈的构成”认识水圈的构成2)能运用图3.2“陆地上的水体及相互关系”思考分析陆地各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 3)能绘出水循环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4)运用水循环原理,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地理问题。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读图、分析、绘图、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学习活动去学习知识达成学习目标。1)读图分析:读教材中图3.1和图3.2,了解水圈的构成并学会分析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2)归纳创造:参考
6、教材的“水循环示意图”,绘制水循环示意简图。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2) 树立保护与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意识,培养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念。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2.能理解并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由于自然界水体形式的丰富多样以及水循环过程的庞大性和复杂性,学生5大多对这一部分知识缺少整体的感性经验,虽然他们可以从电视、报刊杂志、
7、互联网上获得有关资料、信息,但仍然有欠完整和系统。由于条件所限,传统教学也只能以小量的图片和资料可以辅助讲述,学生对各种水体形式和水循环过程和意义的感受比较平淡和肤浅的。但当前CAI技术手段的广泛使用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充分收集资料、信息,利用多媒体演示手段集中向学生展示,从而强化学生的感受力,增进学生对知识、原理的理解。所以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发挥CAI技术手段的优势,向学生提供各种生动具体的素材和资料,并结合老师的讲授、引导和启发,由学生通过自己的观
8、察、探究分析得出结论,获取新知。同时,丰富的多媒体材料也促进学生更全面理解教材,进而提高其对自然界水循环过程和意义的认识。六、学生学习方法1.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水资源”的初步知识,在必修1第一章已掌握了水圈的有关知识,对本课题已有一定生活体验,而且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基础。但学生仍局限于感性认识,难以自主实现地理规律原理与个人经验的结合,对概念、理论的归纳能力较弱。因此,教师可以采用适当的方法给予辅助和引导,启发学生自主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