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阳港施工方案修改

青阳港施工方案修改

ID:23816005

大小:204.69 KB

页数:40页

时间:2018-11-10

青阳港施工方案修改_第1页
青阳港施工方案修改_第2页
青阳港施工方案修改_第3页
青阳港施工方案修改_第4页
青阳港施工方案修改_第5页
资源描述:

《青阳港施工方案修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沪宁高速公路(苏州段)扩建工程路桥集团第一公路工程局青阳港大桥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第一章编制说明一、编制原则沪宁高速公路扩建工程A2标青阳港大桥施工组织设计是青阳港大桥工程施工全过程中实施各项生产活动的技术、经济和组织的综合性文件,同时是使施工得以按连续性、均衡性、节奏性、协调性和经济性进行的指导性文件,也是对施工实行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目的在于能对青阳港大桥工程全面、合理、有计划地组织施工,保质、保量如期完成施工任务。二、编制依据1、沪宁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合同文件2、沪宁高速公路扩建工程施工图纸中关于青阳港大桥工程的设计内容3、《桥

2、涵施工手册》4、《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94-94)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X7-89)6、《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7、《江苏省工程建设管理条例》8、《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BJ18-84)9、《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86)10、《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11、《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程》(JGJ46-88)12、《公路工程质量评定标准》(JTJ071-98)沪宁高速公路(苏州段)扩建工程路桥集团第一公路工程局1、青阳港大桥现场调查情况表(附件5)二、施工组织设计中列出的工、料、机具设

3、备等计划,仅作为指导施工时参考用,不作为最后的供应计划,其各项数量如有出入时,应以施工预算中的数量为准。三、本大桥计划工期10个月,即2004年3月份正式开工,12月31日前竣工(除沥青面层)作为控制进度目标,统筹考虑全桥施工工艺、现场布置以及施工进度计划。第二章工程概况一、工程概况1、工程简介:沪宁高速公路扩建工程AK16+109.351青阳港大桥为原桥拼宽,本桥为9孔,共3联,全桥全幅设置4道D80型伸缩缝。上部结构采用9*30m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T形组合梁,预制安装,先简支后桥面连续,交角900;下部结构采用双柱式墩、桩柱式台,基础均为钻孔

4、灌注桩基础。原桥上海岸边孔兼立交,被交道沿江路宽16m,净空4.2m,为维持桥下通行净空不变,由于扩建横坡的影响,拼宽部分的梁高比原桥梁高矮17cm。青阳港大桥平面位于R=9999.752m右偏圆曲线上,纵面位于R=25600m的凸曲线上,拼宽部分为在原桥两侧各拼宽8.25m,以原桥特征点为参照设计拟合拼宽边缘线,拼宽部分采用弯桥折做,桥墩径向布置,桥台旋转使桥台背墙线平行于预制T梁梁端线。通过内外护栏座进行适当圆滑处理,以满足桥面行车道的设计线形。青阳港大桥桥墩均在水中,共计8孔,水中桩沪宁高速公路(苏州段)扩建工程路桥集团第一公路工程局32根

5、,直径1.5米,桩长57米;桥台位于河两岸,共计8根桩,直径1.5米,桩长45米;系梁16个;墩柱32根;盖梁16个;台帽4个;30mT梁90片,梁高1.63米,第3孔、4孔为通航航道。青阳港大桥跨越青阳港河,通航标准按五级通航等级标准,通航净空B*h为:28*4.5m设计。青阳港水深3~5m,通航比较繁忙。根据通航的情况,施工期间必需保证航道的通行。为了保证正常通航和施工安全,通过搭设钻孔平台完成水下桩施工。(见附1:青阳港大桥桥型布置图、附2:桥墩一般构造图、附3:桥台一般构造图、附4:T梁一般构造图及附5:青阳港大桥情况调查表)2、地质:根

6、据设计图纸提供的地质资料及“情况调查表”,青阳港大桥河床淤泥深1~2.5m,地质主要由亚粘土及粉砂层构成,粉砂层16~~35m厚,而且地质部分亚粘土与粉砂层相间分布,这种地质给钻孔桩施工带来很大困难,因此钻孔桩施工要注意施工安全,同时确保质量。3、气候:本大桥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南部、太湖区域中纬地带,属于副热带温湿类型气候,热量丰富,年四季分明,气候湿润,光照充足,降雨量极为充沛,平均年降雨量1050~1150mm,降雨量季节变化大,主要集中在6月~9月,雨量占全年50%以上,全年平均气温15~16℃,历年最高和最低气温分别为43℃和-18.9℃,

7、常年主风向为东南风、东风,年内春季多东风、东南风,秋冬季多为东北、西北风。沪宁高速公路(苏州段)扩建工程路桥集团第一公路工程局4、水文:区内地下水主要为孔隙潜水和孔隙承压水,其特征是分布广、层次多、水量丰富,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补给,一般埋深0.5~1.5m,洪水期和梅雨期水位较高。5、地震:按照新的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不在采用地震基本烈度的概念,直接采用地震动参数进行设计。新标准按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进行区分,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与原地震基本烈度间的相关关系如下表: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与原地震基本烈度对照表

8、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度(g)<0.050.050.10.150.20.3≥0.4地震基本烈度<ⅥⅥⅦⅦⅧⅧ≥Ⅸ本标段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