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801820
大小:49.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10
《关于论鲁迅《药》中的悲剧精神》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论鲁迅《药》中的悲剧精神关于论鲁迅《药》中的悲剧精神导读:摘要:鲁迅的《药》不仅能从“看”与“被看”的主题模式来解读,而且还可以从蕴含的深层的悲剧精神方面来解读,这种悲剧精神不是单方面决定的,而是由多种元素交织在一起的,本文试从性格与命运的悲剧、存在的悲剧等多角度来阐述《药》中隐藏的悲剧意蕴,使文本具有更广泛的阅读与期待视野,折射出人生的许多无奈与遥想,更流露出人生的荒诞性与虚无的精神。 关键词:悲剧性格命运存在 鲁迅曾说过:“悲剧即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在《药》中将人的内心撕开的同时也陷入深深的悲剧精神之中,他在世人的惰性的思想中变得孤独与绝望,鲁
2、迅原以为只要唤醒铁屋子沉睡者,就能拯救国人麻木与愚昧的灵魂,可他最后发现中国国民的语调如此一致,让人窒息,鲁迅品味到深入骨髓的悲凉,他的《药》在社会层面和哲学层面上都表现了人永无止境的痛苦以及在痛苦中品味的悲剧精神。 一、性格与命运 毕飞宇说过:“人身上最迷人的东西有两样:一是性格,二是命运。他们深不可测,构成现实与虚幻的双重世界。”分析人物必须抓住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性格分为隐性和显性两部分,显性的性格其实就是呈现给人一种直觉、一种表象,而隐性部分才更能展现世人内心的隐秘世界。人物的性格就是在这种显性与隐性的互相映衬中的真实凸显,从而使人物性格更加具有穿透力,更加具有人
3、情味。夏瑜在革命中企图用新式思想来拯救麻木的国民,可是最后国民却把他的血当成药引子,一方面是他缺乏和群众沟通的经验,他仅仅站在高处进行呼吁和呐喊,没有真正走到群众当中,也不了解群众的思想觉悟到底处于何种状态,换句话说,就是他与群众之间是有一定的距离,没有找到共振点。虽然鲁迅的《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困境,鲁迅的真实意图是暗喻广大劳苦大众不了解革命和对革命的冷漠。烈士为了广大人民的幸福而献出自己的年轻的生命,人民居然用他的鲜血当药引子,讽喻人民的麻木、冷漠和自私。但站在华老栓角度去想,他同时也是无知者,没有人去启迪他,他的觉悟远没有达到理解革命的程度,而硬要他承担来这一历史重任
4、。正如李新宇教授在《愧对鲁迅》中写的那样:“一般民众的大脑总是权威思想的马场,越是没有知识越是把灌输的东西看的天经地义。①”华老栓受到民族文化特别是作为深层结构的文化心理素质的制约,他无法打破垄断形成超越,超越几千年的文化积淀。鲁迅的启迪是没有错,他想唤醒劳苦大众,但分析华老栓这个形象时很多老师的见解不能不让人质疑,笔者不认为华老栓完全是批判的对象,他身上有着可敬的一面,忍受着时代和儿子病痛的双重灾难。笔者认为错在制度,错在那个社会,而不是大众。一个真正自由、和充满人性的民族是不排斥软弱的魂灵的,因为人从出生就承受着沉重的苦难以及命运的不可主宰,同情人的苦难就应该致力于解除
5、人身上外在的压力。鲁迅也只有长叹一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既同情也无奈罢了。这些都从侧面暗示了革命者自身性格的悲剧,不缺乏热情却没有真正走到群众之中。正如叔本华的悲观意志论中所说:“意志决定,决定痛苦。”在无尽的痛苦中走向绝望,在绝望中反抗,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剧精神的潜在传达。华老栓在长期的忍耐中还是一无所有,儿子的死对他来说无疑是人生悲剧的开始,他不知道明天等待他的命运是什么?在社会的双重压力下,日子还像原先那样过着。以此知道鲁迅在《药》中营造了两种人性的冲突,鲁迅想通过冲突用新的思想去“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可是最后发现在革命者和群众的身上都存在缺点,夏瑜是完美主
6、义者,渴望革新,进行社会改造,转变这个不公平的既定社会;华老栓则在思想上已无自我提升的空间,他麻木而安于社会目前状况,二者是不协和的。人物的命运更是具有不可知性,如文本中写的那样:“西关外靠着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块官地;中间歪歪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的界限。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的馒头。”在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但比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以此来增加文章的文采和美感,同时笔者认为比喻还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它是用已知事物来理解未知事物,用肤浅具象传达深刻理性,同时这一细节
7、描写还传达出人类存活的危机感,在那个黑暗的时代,人们根本无法预见将来。读到“一个个馒头似的坟头”时,让读者感到生与死是如此之近?今天活在屈辱的社会中的,谁能保证明天是否还具有生命的活力呢?明天也许就成为这些坟头中的一员,读者读到此处心里更多的是无依感和无奈感,短短几句话使文本的悲剧内涵豁然而出,提高了文本的悲剧精神境界与思想的深度。 二、存在的悲剧 作家格非曾经专门写过《鲁迅和卡夫卡》一文,他从存在学的角度,论述了鲁迅和卡夫卡之间的精神血缘。也就是说,卡夫卡式的绝望和荒谬,同样能在中国心灵中产生回响,鲁迅的思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