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787920
大小:73.69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10
《资中筠何谓素质教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资中筠:何谓素质教育近年来,讨论“素质教育”成为热门话题。的确,在应试教育下出现的种种现象,实在令人对这样培养出来的下一代“社会栋梁”不能不担忧。当然责任不在孩子,而在家长、学校和全社会。但是学校在“升学率”的压力下也有一大堆苦衷,那么问题究竟在哪里呢?我不是教育专家,无法解答。只是自己有幸在“好学校”受过几年教育。每当想到、见到有关教育的问题时,我就常忆起我的启蒙的摇篮——天津耀华学校。它是我名副其实的母校,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除了两年高小外,我都是在耀华上的。她所给予我的一切使我终身受用不尽。根据自己的亲身感受,再比之于现在的教育中的问题,觉得有许多值得一写之处。 想起耀华
2、,首先想起赵君达校长。赵先生是美国哈佛大学的法学博士,回国后先为北洋大学教授。但他一直有志于基础教育。适逢耀华学校创立,他就下决心辞职应聘为校长,按自己的意图办一所完整的中、小学,这本身就体现了过人的胆识和理想主义。耀华最初是英租界当局,即所谓“工部局”,出资创办的。在极左思潮中此类学校一律被批判为“帝国主义侵略工具”。实际正好相反,耀华学校之创建是出于中国人的意思。20世纪20年代,居住在天津英租界的一批中国社会名流向英国当局提出,他们向中国人征了这么多税,理应做一些有益公众的事,兴办教育是首选。这也正与当时西方国家在华办学之风一致,遂有此校。它的建筑十分讲究,红砖、白窗框,典型的英
3、国式。但是学制、课程完全是面向中国人的中国学校。开始属英工部局管,不久,在20世纪20年代末“教育中国化”的浪潮中就由华人接管,成为一所私立学校,校名“耀华”,顾名思义也说明主办者的意图。 首先是校风。校训是“勤、朴、忠、诚”,赵校长治校极严,对校训身体力行。抗战前的耀华有“贵族学校”之名,一则因为它校舍、设备、师资等条件在当地首屈一指,其他学校望尘莫及。更因为它学生中达官贵人、富商巨贾的后代甚多,往往一家,甚至两代人都上耀华。某同学是袁世凯、曹汝霖、徐世昌的后代以及哪个当政的显贵和大富商的子弟,时有所闻。但是他们在学校没有,也不允许有丝毫特殊化,决不敢摆阔,这只会引来同学讥笑。学费
4、可能比一般略高一些,但并不过分,因为家境贫寒的学生也不少。绝对没有“分数不够钞票补”之说。进校门一律穿校服,很简单,不需要什么“设计”,冬天深蓝布袍子(天津称“大褂”)罩棉袍,夏天浅蓝布袍,上体育课白衣白裤。女生要求短发齐耳。这样,至少在校园内保证“不把双眉斗短长”。在那种环境中,学习成绩面前人人平等。名门后裔功课不及格而留级也没有任何通融;学习出众者不论家境如何,都受到老师赞赏,同学尊敬。在纪律方面也很严格。赵校长在世时每天早晨都在大门口迎接师生,8点钟一打上课铃就关校门。迟到者只好在大门外站到第一堂下课再放行,那是很丢面子的,所以迟到者不多。听说有一次校长自己迟到,他也坚持不让门房
5、开门,在门外等了一个钟头。这当然只是一个象征,纪律还表现在各个方面。后来8点关校门的制度没能坚持下去,但是朴素而纪律严格的校风一直到我毕业还能维持。 提倡德、智、体、群、美育全面发展,也是一大特点。例如体育是全市闻名的,每年全市运动会冠军拿得最多,全校性的运动会也常举行。除“主课”外,从小学到中学都有音乐、美术、劳作课。记得我就是在小学三年级的音乐课上学会识五线谱的。课外活动很多:歌咏团、各种球队、班级壁报……还有年终“恳亲会”,各班学生表演节目给家长看。高年级还有课外生物、化学等小组。这些都是自愿报名,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还记得有一个志在学医的同学参加生物组,向我津津有味地讲初次解剖
6、青蛙的兴奋情绪,后来她果然考上了医学院。当然,耀华有它特殊优厚的物质条件:堪与大学媲美的体育场、室内体育馆、实验室、大礼堂等,不是一般学校都有的,但是那全面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是在任何条件下都值得推崇的。只是在天津沦陷期间,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师生都想方设法躲避日伪当局分派的校内外活动,校园生活就谈不到了。抗战胜利后各项活动又活跃起来。 更重要的当然是主课的教学质量。耀华文理并重。它的数、理、化是全市有名的,并在高考中显示威力;同时国文(即今之语文课),特别是古文也是强项。记得我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学做文言文。比较特殊的是从小学六年级到高中一年级在国文课之外加每周一堂“经训”课,从低
7、年到高年依次为:《论语》、《孟子》、《大学》和《礼记》、《诗经》、《左传》。高中二、三年级则改为中国文学史。当然只能浅尝辄止,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概念,不可能真的像旧时那样读经。但是有没有这个概念还是大不相同的。英文程度在抗战前比较高,不亚于教会学校,聘有外籍教师。不过到我上初中时太平洋战争爆发,我们都被迫改学日文,大家不约而同消极抵制,结果既没学好英文也没学会日文。抗战胜利后,与华北其他学校一样,英文变成一大弱点。眼看高考竞争不过南方的同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