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778248
大小:53.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10
《中职语文课外拓展:应起于课内 宜博观约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职语文课外拓展:应起于课内宜博观约取王云平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堂中的课外拓展环节备受语文教师关注与追捧。从近两年的听课经历中发现,几乎每一个开设公开课的老师都会在教学环节中设置课外拓展(或是课外延伸)环节。课外拓展环节进行的效果也成为了评课中讨论的热点。新课标中提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1]强调了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是为了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而不是仅仅拥有知识的碎片。从原来的“教教材”转变为现在的“用教材教”。我们使用的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一个“例
2、子”而非唯一的蓝本。在这种理念倡导下,语文教学的空间被扩大,语文的开放性也得以体现。课外拓展(或课外延伸)环节就是这个理念倡导下的产物。一、中职语文课外拓展中存在的误区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描述东家之子的美貌,称他“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优秀的语文课外拓展同样追求适度。过犹不及或是没到火候都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收效。课外拓展虽是架构“大语文”概念的桥梁,但并非拓展的越多越好,更不是说向任何一个方向拓展都可行。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现象,以下三个课例具有一定代表性。课例一:在一堂《致橡树》
3、的公开课中,执教老师由米兰·昆德拉关于爱情的名言导入,紧接着用三首爱情歌曲引出课文中三种被诗人批判的爱情观,由此切入对《致橡树》文本的理解。执教老师在搜集、整合语文教学资源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在文本解读临近尾声之时出现了这样一个课外拓展:舒婷的木棉象征着打破传统观念的独立女性。古代也有为追求幸福敢于打破传统的女性,比如崔莺莺。那么《西厢记》里面的崔莺莺与舒婷笔下的木棉有什么不同呢?这个问题抛出后,学生反映比较冷淡。执教老师此时选择了《西厢记》“长亭送别”中的一段台词进行朗诵,诵读后继续要求学生进行对比讨论。但是收效依然不如人意。笔者通过
4、课下与个别学生的交流发现,学生对这个讨论的看法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1)《西厢记》听说过,但是具体讲什么不知道;(2)看过《西厢记》,但只限于知道故事梗概,不是很理解人物;(3)原来《西厢记》里还有崔莺莺,以前只知道红娘。总体看来学生对《西厢记》并不熟悉,那么对于女主角崔莺莺的认识就更有限了。“崔莺莺与木棉形象对比”这个讨论无从做起也就情有可原了。由于学生缺少相关知识的积累,对于“长亭送别”浮光掠影式的听读,完全不解其意——整个拓展环节开展得沉闷又拖沓。课例二:《品质》是高尔斯华绥的短篇小说,入选了江苏省中职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敬
5、业人生”。在《品质》的公开课中,执教老师设计的课外拓展环节是“看图片谈体会”:谈谈你从人物的表情中感受到了什么?这个环节中执教教师出示了几张劳动者的图片。课后评课交流时执教老师阐述了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希望学生能从人物神态中体会劳动者的敬业品质,由此来完成对课文“品质”、“敬业”这两个关键词的理解与升华。但是这位老师的设计初衷并没有在课堂上得到实现。问题存在于老师对图片的选择,比如其中有一幅图片反映的是在煤矿中一位挑煤的工人。人物浑身都是黑黝黝的煤渣,疲惫不堪,眼神无力地望着远方,背上是沉重的煤筐——整张图色调昏暗,带给人很强的压抑感
6、,大部分学生从图片中感受到的是一种无比沉重的生活压力。由这张图让学生去体会敬业和执着,似乎有一点强人所难。课例三:《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一课,执教老师将西湖生成原因解释清楚以后,设计的拓展环节是介绍西湖十景。拓展过程中是以展现图片为主,告诉学生西湖十景的名称,点到为止。课堂内外的衔接是必要的。由以上三个课例我们发现在拓展过程中部分教师呈现出一种偏向:拓展环节必须有,没有拓展就没特色、没亮点。对拓展为课堂目标的落实起到了多大的作用以及课堂拓展是否有效往往考虑得比较少。于是就出现了拓展时间过长,拓展内容过滥,拓展偏离主题乃至无效拓展这些现
7、象。二、对于课外拓展的认识及看法(一)课外拓展应起于课内所谓“课外拓展”,是由语文课内学习内容向课外适当的延伸。课外拓展的前提是课内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环节,课外拓展同样要服务于整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和教学目标直接影响到拓展的方向和拓展的程度。于漪老师认为“文本的内涵还未掌握就延伸,就拓展,远离文本而过度发挥,语文课就会打水漂”[2]。因此在大力倡导课外延伸环节的同时,我们不提倡那些只对教材做蜻蜓点水处理,漫无目的地拓展;不主张只充当华丽配饰的课外拓展;更反对无视学生认知规律,生搬硬套的拓展。课外拓展应起于课内。课内的知识是最
8、基础东西,是课外拓展的生发点。设计课外拓展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寻找教材与拓展材料之间的契合点,即切入口。如课例三中,教师在拓展过程中仅仅介绍西湖十景,看似也沾了“西湖”这个关键词的边儿,但是从实质上而言与教材风马牛不相及。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