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随笔到教育论文的过度

从教育随笔到教育论文的过度

ID:23740367

大小:57.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1-10

从教育随笔到教育论文的过度_第1页
从教育随笔到教育论文的过度_第2页
从教育随笔到教育论文的过度_第3页
从教育随笔到教育论文的过度_第4页
从教育随笔到教育论文的过度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教育随笔到教育论文的过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从教育随笔到教育论文的过度张菊荣,吴江汾湖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215200笔者曾经在市教育局教科室工作过六年,接触了区域内的几乎所有中小学、幼儿园,深深地知道在所有学校中都积累了大量的教育随笔。这些教育随笔既是教师们实践研究的成果,也是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资源与素材。尽管高水平的教育随笔写作也是颇不容易的,但是老师们认为教育随笔的入门门槛较低,比较容易上手,能够痛快淋漓地表达自己的教育主张,可以很快找到写作的自信,[1]但对教育论文的写作依然有着很多苦恼。其实,从教育随笔到教育论文,是教师们可以经

2、历的重要门径,藉此,教师们可以找到教育研究的幸福之路。教育随笔与教育论文,都是对教育问题的思考,但是它们的思考方式不同,因此从教育随笔到教育论文的过程,是教师思维方式不断优化的过程。而思维方式的优化,对教师发展乃至整个教育改革与发展带来的影响将是深远的。从教育随笔到教育论文,我们所要经历的不仅仅是写作之路,更是教育之路。那么,从教育随笔到教育论文,这条路该怎样走呢?一、聚焦问题教育写作不是一种写作技巧,而是一种思维方式。无论是写教育随笔还是教育论文,我们都要不断地思考一个问题,必须要回答一个问题,

3、这个问题是:我的这篇论文需要回答什么问题。这是你的论文的价值,也是你的论文的灵魂。而问题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随笔写作的过程中不断地聚焦,逐步形成的。2006年9月,当时我在市教育局教科室工作,为了开展课堂观察的研究,不断地走进中小学课堂。开始,我将研究的过程以随笔的方式记述,写了《用课堂观察改善教研活动》、《寻找一种适合学校的课堂观察方式》、《课堂观察应该在协作中进行》、《观察主题不是拍脑袋拍出来的》等八十多篇随笔。2007年1月份,我开始聚焦问题,思考我在回答什么问题。比如要回答课堂观察究

4、竟有什么意义,就写《课堂观察的四重意蕴》;比如要回答课堂观察的关键点在哪里,就写《课堂观察的四个关键要素》;比如要回答课堂观察究竟应该怎样做,就写《课堂观察的操作要求》这些文章可以称之为毛坯式论文,是在大量的随笔的基础上形成,是在随笔的基础上不断地聚焦于我要回答什么问题而进行的思考,每篇思考都聚焦于一个问题。2007年5月下旬,在对15余万字教育随笔不断聚焦问题的过程中,我完成了《课堂观察的基本理念与初步实践》一文,对一线教师、普通学校开展课堂观察的基本理念与初步实践进行了系统的回答,后来,这篇文

5、章在《中国教育学刊》2007年第9期发表,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教育》2008年第1期全文转载,引起了较好的反响。这篇文章的写作过程是漫长的,也是不断生成的,但有一种规律是很明晰的,那就是从教育随笔到教育论文,就是不断聚焦问题的过程,当我们聚焦了问题并能够作出自己的回答的时候,教育随笔也就走向了教育论文。从教育随笔中聚焦问题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对原有随笔的聚焦式叩问,研究自己原先的随笔,寻找主题,在原先的随笔中提取出论文来;另一种是围绕问题,有意识地进行系列化、专题性的随笔写作,最后凝聚成论文。前

6、者是从无心到有意,后者则完全是一种自觉的类似于课题研究的过程。既可以从多篇随笔中聚焦问题,也可以从一篇随笔中聚焦问题,还可以从点点滴滴的碎片式随笔中聚焦问题,比如笔者发表在《中小学管理》2012年第7期的《核心价值观:团队建设的第一主题》一文,就是从我微博上的片言只语中聚焦而成的。二、提炼观点聚焦问题,相当于找到了文章的题目,明白了我的论文要写什么;而提炼观点,则是在考虑从哪些方面去回答问题。从教育随笔到教育论文,难度最大的、至为关键的就是提炼观点这一步。提炼观点,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就是对

7、规律、经验的发现的过程,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我们的观点常常藏在随笔中间,我们对于自己的好东西,也常常会熟视无睹,而要写好论文,我们必须善于将他们提炼出来。2010年10月开始,我聚焦了一个问题:关于课堂教学目标。这个问题看似老生常谈,但在教学中却存在着极其严重的问题。我开始深度卷入教研活动,与老师们一起观察与研究教学目标所存在的问题,一起研制教学目标及落实,两个月的时候,我撰写了关于教学目标的系列随笔20篇,5万余字,记述每次参加活动的收获与体会,在这样的随笔写作的过程中,我不断地提炼

8、观点,提炼了一系列的观点。比如,我们发现,老师在备课的时候,有一个习惯,那就是我们总是喜欢先考虑方法,先考虑我应该设计一个什么情境、我的课件该怎样做,而不是先考虑目标我在随笔中描述这个现象,而在最后形成的论文中,我是这样表述观点的:教学设计时目标意识缺失:不讨论要去哪里,专门讨论怎样去。这就是从现象到观点。之后,我又提出教学过程中目标意识缺失:以己昏昏,如何使人昭昭、教学评议时目标意识缺失:不断在解决点上的问题,无法替代系统的改善等观点来描述关于教学目标现状的认识[2]。这些观点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