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730507
大小:10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10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摘要:我国实施的素质教育及新课程改革,都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教育的重心。创新教育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特征,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要渠道。 关键词:创新思维;创设意境;解放课堂 中图分类号:H319 我省实行新课程改革刚刚起步不久,在这仅仅一年的高一课程教学工作中,我们更多的还是一些探路者,在行进中,不断摸索探究,取长补短,改变过去“一切从老师出发”的教学思路,转变为“一切为了学生”。从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将更广阔的时间和
2、空间留给学生去观察生活,思考问题。 作为语文学科来说,教材内容含量大,知识面广,并对学生的阅读、鉴赏、写作能力要求比较高。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要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中掌握众多知识点,领悟课文中语言传递的作家情感,文章意境,那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十分必要的事。 创新思维包括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和联想想象,而且更多地表现在发散思维和联想想象上。我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学习,总结了以下几方面具体操作实施的办法: 1、情境创设,开启思维之门5 情境也就是环境气氛,情境创设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将
3、情形和景象描绘出来,使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开启思维之门,获得生动鲜明的感受。从导语创设和问题创设两点来着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导语创设意境。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经常在上课之初使用富有激情的导语调动起学生的情绪和学习的欲望,让他们打开思维的大门。学习柳永《雨霖铃》一词时,我采用了这样的导语:“生活中,我们有亲人离别,友人离别,恋人离别等,大家都熟悉哪些离别的诗句?”问题刚一提出,同学们都踊跃地举起手说出自己识记的有关离别的古诗句,如“楼头残梦五更钟,花低离情三月雨”,“十年生死两茫茫,
4、不思量,自难忘。”“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激发了学生的联想也巩固了知识,课堂气氛因此非常的活跃。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语言的教学,我们还可以充分的利用体态语言和多媒体作为导语创设的手段来创设情境。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时,可以在讲课之初放一曲郑绪岚演唱《枉凝眉》或《葬花吟》;鉴赏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词时让同学们听听安雯演唱的《一剪梅》,凄美的歌曲为同学们营造了学习此课的氛围,引发学生的情感想象。让文章中的主人公或诗人形象完美地再现在我们的脑海中。语言课堂也可以让歌声在教室飞扬。 创
5、设问题情境,也可以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培养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同中求异,个性化的观点。教学中可以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游戏,耐人寻味的故事等,再现教材提供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从而使他们产生解决问题的需求。在上以“爱”为话题的作文指导课时,我放了一段一个母亲临产的录像,放完了后,我问同学:你们的感受是什么?有的同学说“母爱很伟大”,还有的说“5生命的伟大与艰难”,同学有这样的感想,说明他们被画面深深地感动着,发散了思维。这正是我们教学中应该珍视的环节。 2、解放课堂,拓展思
6、维之门 新课程教学目标要求尊重学生的生命个体,注重人文性教育。为学生极力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改变以往的上课“手背后,坐端正,不讲话”古板式的课堂模式。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能以轻松愉悦的心态来面对,这样才能计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热情。这就要求师生关系融洽,教师充分发挥教学民主,把学生真正看成是学习的主人,使学生放开手脚,敢想敢说,尊重学生的思想。 课堂中,我尽量忘掉生活中的不快,以饱满的精力和微笑面对45分钟的课堂,这样做对课堂气氛也是一个催化作用。对于学生错误的回
7、答,我也总是面带微笑,用和缓的语调提示或给予鼓励,不曾居高临下摆老师架子。这一年来我听到最多的话就是:“我喜欢语文老师,喜欢上语文课。”如果学生以一种毫无畏惧,放松的心态来上你的课,难道还有不喜欢语文课的理由吗?或许上语文课更多的是一种享受。学习《雷雨》一课时,因为课文比较长本没有打算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但学生极力要求扮演角色朗读。我也笑着同意了。那一节课学生热情很高,而且朗读的很投入,绘声绘色的揣摩人物的心情,性格来读,我只是一个站在台下观看的观众。 3、阅读教学,再现学生的创新思维 新课改
8、下的语文教学必须花大气力培养学生阅读创新能力。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是学习之母,智慧之源。高中语文教学要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听,说,写的能力,它同样也离不开“读”5这个根。而读本身就是一种紧张的智力活动,它可以发展学生观察,想象思维等能力。因此,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 首先,培养学生发挥丰富想象及联想,再造作品境界。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悟到情感,置身作品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再别康桥》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