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679238
大小:10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09
《新时期下体验性作文教学尝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新时期下体验性作文教学尝试 目前不少学校按照现行语文教材编排的要求,每讲完一个单元进行一次写作训练,时间安排上多是间周作文一次。这种传统做法存在不少弊端,学生写作锻炼的机会太少,写作水平难以得到提高。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今天,如何提高作文教学效率,促进学生作文水平,成为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加强阅读教学,随学随写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在阅读教学中要加强阅读训练,充分发挥教材中所选课文的作用,在进行阅读教学的同时,与作文写作结合起来。让学生随时占有材料,随时指导写作。初中教材选文文质兼美,各个年级各册在文
2、体安排上各有侧重,又相互配合,内容上大多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尤其是每单元都突出共性特点,又顾及到写法风格的差别。教师在指导学生反复阅读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在立意、选材、布局谋篇及遣词造句上的成功经验,启发学生联系实际,展开联想激发他们仿写的兴趣,抓住时机加以指导。仿写时可以一次突出一个方面进行专门训练。如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四篇选文都是写景状物的佳作,在写景抒情方面各具特色,因此,可以学习一篇安排一次仿写,突出一个方面。如学过朱自清的《春》就运用细致观察、生动描述的方法仿写《秋》;学过老舍的《济
3、南的冬天》,就抓住景物特点,用情景交融的方法,仿写《故乡春日》,让学生对“观察细致才能写得具体”5的观点有较深的体会,而且通过欣赏自然景物也能陶冶学生情操。 二、细心观察,随看随写 为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可以每学期都组织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根据教材或季节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观赏美丽的自然景色;深入农村,了解家乡的变化;浏览报刊、收看电视、搜集各行各业的“热门”话题,从多角度、多方位认识大自然,了解社会,触动学生写作的灵感。 每次活动前,向学生提出观察的具体要求,活动结束后马上设写作课。因事情刚过印象深,
4、避免了过去“冷饭再炒”的现象。观察仔细写起来就具体生动。如学生姜婷婷写的《春雪》抓住春的特点,勾勒出一幅“梨花雪”的盛景;邓卫鹏的《啊,故乡的人》用鲜明的对比,通过描述一家人的变化,展示了故乡改革开放以来呈现的崭新风貌。 随看随写的作文一学期达十几次,促进了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自觉性,打破了作文教学封闭的格局,改变了学生无话可说、无病呻吟、敷衍成文的弊端。 三、情感体验,随想随写 中学生富于幻想,他们的生活五彩斑斓,加上他们的爱好、情趣、性格千差万别,在他们对社会生活有了一定认识和见解后,如果仍然按照教材要求单纯采
5、用命题作文的形式,就有可能束缚学生的创造性。因此,我们在适量进行命题作文外,鼓励学生自己命题作文,写自己的所感、所想、所喜、所忧;写自己最想写的东西,让学生在情感世界里自由驰骋。 “随学随写”、“随看随写”、“随想随写”的“三随”5原则,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密切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进行三种形式的作文练习要从实际出发,配合教学有计划地安排好,并不会加重学生负担。 四、倡导批判,培养创新。 批判性是创造性思维的特征之一,没有怀疑和批判就不会有创造。在写作教学中,学生表现出来
6、的往往是多向思维,这种思维苗头,虽然稚嫩,却颇具生命力,不可轻易否认与扼杀,对于其中蕴含的怀疑批判精神应予以倡导。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把握时机,鼓励学生在写作中敢于批判前人的得失。这样,作为写作主体的学生才会有自己的看法,作文才不至于落入窠臼。 怎样把握时机呢?教师要千方百计使学生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前人的感受作对比,使他们在头脑里产生激烈的碰撞,然后接纳一个自己认为可以接受的主张,把它“外化”出来,作文自然有其创造性;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换角度思考,运用批判的眼光思考,让学生获得与众不同的思维方法。例如,写《我们的学校》,
7、中心是通过对学校人事、景物的具体描写来反映学校的美。大多数的学生只会写校园的景色美、校园里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教师工作认真负责等。如果采取“反弹琵琶”的思维方式,写教师住在简陋破旧的教工宿舍楼里,而工作热情却那么高,两者对比,歌颂老师的奉献精神,既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又体会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独特个性。 五、引发联想、激发想象5 联想和想象,就是由一个形象想到相似或相关的另一个形象,由一个形象创造出另一个形象。它根据人们对现实的记忆或经验,把事物联想、想象得更加逼真形象。写作时,用上联想和想象,方能“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8、”,创造出优美的意境、感人的艺术形象。因此,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联想和想象,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大有裨益的。比如《窗》这篇课文的结尾非常含蓄,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阅读后,我们还利用这个“诱因”诱导学生去联想,勾起沉淀的生活经验。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开阔了视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