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真善美的实践生成

论真善美的实践生成

ID:23657715

大小:108.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09

论真善美的实践生成_第1页
论真善美的实践生成_第2页
论真善美的实践生成_第3页
论真善美的实践生成_第4页
论真善美的实践生成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真善美的实践生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真善美的实践生成    摘要:真善美源于人与客观世界的对象性关系,是人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基于自身的生存、生活和生产活动需要,赋予客观事物的一般价值规定。真善美的具体内涵及其内在关系都随着人的生活与生产的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而变化,反映着各个时代的核心人文价值。  关键词:真善美;价值观念;实践  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7-0066-02  引言  许苏民在20世纪90年代初试图建立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的文化哲学体系,提出了“真善美之统一的人类精神文明”[1]26的愿景。他认为人与自然之间通过实践的相互作用

2、和联系,“派生出了人与自然的认知关系(真)、实践关系(善)、审美关系(美)”[2]29。他进一步指出,“从认识关系中产生出自然科学(真),从实践关系中产生出现实的生产力和劳动成果(广义的善),从审美关系中产生出艺术(美)”[2]69。他认为真是认知的结果,与实践相独立并在实践之前,而实践仅仅是产生善的原因。对于美他也认为有两种,一种是“与实践密切相关的”,可以用实践来解释,另一种是“与实践没有直接联系的”,因此只能用“特定的社会地位、生活情境和心理状态来说明”7[2]402。显然,他的实践观点是不彻底、不系统的,导致他在分析真善美的具体概念的时候借用人本主义、功利主义

3、等观点,本质上徘徊于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间。  一、“真”是意识对存在的确证  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3]525。存在由本质与现象构成,人们依靠感觉器官直观得来的仅仅是现象,不可能全面地得到反映本质的所有现象,而且人们在直观这些现象的过程中更是存在着导致各种谬误的客观误导和主观偏见。因此,意识对于存在的确证是人们思维的起点和根据,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首要一步,决定着之后的所有的实践和认识环节。  人们的实践活动通过对存在的现象的判别,交由思维分析和综合,逐步在意识中构成了对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概念体系。首

4、先,人们需要对于呈现在眼前的客观的物质世界纷繁的各种事物进行确证,例如目之辨五色、耳之辨五音、口之辨五味等等。其次,对于人类本身的两种性别以及基于此的人类血缘关系、繁衍行为等的确证。第三,对基于人类种群的社会现象、社会关系以及社会行为的确证。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对于存在的确证,思维便有了“真”与“假”的第一价值抽象,凡是客观世界真实存在的事物就是“真”,凡是客观世界根本不存在的事物就是“假”的。这里的“真”客观上包括那些还没有被人的实践所认识的存在,相应的“假”在客观上也包括那些人们幻想出来的而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事物。但是,在人们的观念世界里,往往把没有被实践所认识的“

5、真”当成“假”,而把思维中联想或者幻想出来的“假”当作“真”。7  二、“善”是存在对于主体的价值  人们对于存在的“真”的确证,是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人类“以自身的需要为尺度对客体意义的认识”[2]359,就使存在烙上了人类的第二价值属性,即“善”。  首先,从人类生存的最基本需要――食物来说,在客观物质世界中,那些可以食用的东西,即是“善”的;相反,那些对人类来说有毒的东西就是“恶”的。同样,可以用来编织衣服、建造房子、制作车子等,满足人们相应需要的材料和工具等,都是善的;相反,那些给人类的生存会带来危险的事物如毒药、猛兽、地震等,就是“恶”的。  其次,人类个体

6、生命的有限性决定了通过人类自身的生产活动来延续和壮大人类种群的现实需要,由此人们普遍认为结婚生子是每个成年了的孩子的首要大事,历史上一度认为不能生养孩子的妇女是“邪恶”的,即使到现在一些家庭中,不能生育的妇女的地位还是不高甚至被迫离婚。同时,由于老幼生存能力的局限性,历史实践也选择了成年人抚育幼儿和赡养老人的责任和义务。  其三,人类物质生产活动促进了人类的社会化,而人类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普遍需要决定了社会存在与个人行为的“善”与“恶”价值属性。比如诚信、合作、平等、公平、正义、民主等等这些观念,都是“善”的;相反,欺骗、贪污、敲诈、专制等,都是“恶”的。  人们都是

7、基于自身的现实需要来面对赖以生存的客观世界,个人的利益是定义客观事物“善”与“恶”7的出发点,但个人总是存在于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在人类生存、生活和生产的日益社会化同一过程中,也形成了人们普遍的社会意识中的“善”与“恶”。  三、“美”是主体意志的实现或目的  人在实践活动中,生存和生活需要得到满足,即主体的意志得到实现后,会有“美”的主观感受性,进而对未满足的需求和未实现的意志有“美”的向往。因而“美”也是主体创造性的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主体实现了的本质力量,审美活动是人的整个实践活动、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4]。  许苏民承认,美是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