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ID:23638759

大小:20.41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09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_第1页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_第2页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_第3页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_第4页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区有关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加快我乡经济建设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进程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认知过度句、段及文中丰富的联想,从而理清作者的“漫想”思路。  2。结合思路,深入领会文章的写作意图和中心思想。  3。学习我们祖先勇于探索,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思路,提高文章贯通、语言连贯的能力  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中意义含蓄的句子。  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中心思想。  教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自读指导]  一、导

2、语(同时出示投影《三峡》图)近年来,该市紧紧围绕“全省进前列,百强上位次”的发展目标,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进程,促进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区有关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加快我乡经济建设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进程  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江河,耸峙的山峦,给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笔意与灵感!郦道元说:“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阴天蔽日”,李白说:“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那么作家刘

3、征过三峡时又有什么新的感想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过万重山漫想》。  二、解题  提问:从课题来看,本文时一篇散文,谁能解释一下“漫想”呢?  明确:“漫想”从字面上理解时“不受约束地想”“随便地想”之意,但是从课题来看,它不等于“乱想”“瞎想”。它受着“过万重山”的限制,是作者过万重山时,超越时空的遐想。  三、把握课题思路,整体理解内容  1。放录音。  2。学生思考:作者是在什么情形下开始漫想的?又是在什么时候中断“漫想”,拉回现实的?  明确:带着神往之情的作者在穿过三峡时,看到了狂暴的江流,连绵起伏的高山,以及高山缺口处伸出几道光束所营造的

4、神气境界。面对奇景,作者神经受到强烈的触动。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头脑里一片空白,也就恰在此时,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开始了对三峡的“漫想”。直到船过三峡,作者才收住“漫想”的野马,回到了现实。  3。学生通览全文,找出文中说明作者产生联想的句子。近年来,该市紧紧围绕“全省进前列,百强上位次”的发展目标,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进程,促进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区有关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加快我乡经济建设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进程  明确:(1)头脑里一无所有。就在这

5、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2)于是,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3)再想下去;(4)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  4。学生通读全文,画出“漫想”内容,理清全文思路。  明确:全文思路紧扣课题,以船出夔门为起点,由万重山(三峡)的奇险,先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再“延展”到“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以及“使用什么交通工具”;然后再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绝然不是第一个”。甚至他会“想些什么呢?”;接着“思想向着更遥远空间和时间飞去”,想到历史上的无数第一个;再接着时间再往未来推移,想到千百年后

6、人们也将崇敬我们的精神;最后以穿过三峡为思路起点,落在阅尽险峻之后的喜悦上,结束了“漫想”。  5。学生思考:作者“漫想”了好多关于“三峡”以及与“三峡”有关的内容,主要想说明什么?  明确:通过“漫想”,作者想要讴歌知难而进心无旁念,敢于冒险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发扬首创精神,在未来事业中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四、训练理清局部思路  1。作者想象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所面临的困难之间有什么联系?可否将内容打乱?为什么?近年来,该市紧紧围绕“全省进前列,百强上位次”的发展目标,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进程,促进了全市农

7、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区有关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加快我乡经济建设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进程  明确: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面临着三个方面的困难。第一是物质方面,先推断第一次穿过三峡的时间,由此推断所用的交通工具,只能是原始的简陋的独木舟。第二是舆论方面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面临形形色色的舆论阻力。第三是知识方面,由于认识的局限,存在极大的盲目性,因而带有极大的冒险性。这几个问题之间,是一种由浅入深的关系,顺序不可调换。这样安排更能体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不畏艰险,奋然前行的执着意念。  2。学生讨论:文章第11

8、段中的一组问句之间有什么联系?与文章的总体思路有什么联系?  明确:“这江水是在什么时候凿开三峡的呢?它的源头为什么总是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