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粳稻亲本德长及枝梗数性状优异配合力的标记基因型筛选

杂交粳稻亲本德长及枝梗数性状优异配合力的标记基因型筛选

ID:23618540

大小:5.03 MB

页数:46页

时间:2018-11-09

杂交粳稻亲本德长及枝梗数性状优异配合力的标记基因型筛选_第1页
杂交粳稻亲本德长及枝梗数性状优异配合力的标记基因型筛选_第2页
杂交粳稻亲本德长及枝梗数性状优异配合力的标记基因型筛选_第3页
杂交粳稻亲本德长及枝梗数性状优异配合力的标记基因型筛选_第4页
杂交粳稻亲本德长及枝梗数性状优异配合力的标记基因型筛选_第5页
资源描述:

《杂交粳稻亲本德长及枝梗数性状优异配合力的标记基因型筛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第一章文献综述交,育成了滇九型不育系。各地以滇型不育细胞质育成了丰锦A(辽宁农科院)、D56A(辽宁盐碱所)、华粳14A(华中农业大学)。野败雄性不育株发现以后,不少研究单位以野败不育株为母本进行野败不育系的选育。1972年,BT型不育系引入中国,由中国农科院作物所繁殖提供给国内有关单位研究利用,先后育成了黎明A、秀岭A、秋光A、京引66A、黄金A等一大批不育系。1981年石明松首次报道湖北光温敏核不育水稻农垦58S(唧GMR),并提出这一不育基因可向任何粳稻转移,选育粳型光敏不育系和两系粳杂组合(石明松,1981)。到2000年全国共有2

2、0多个粳型光敏不育系通过了省级鉴定。1984年,日本池桥宏等发现了能使籼粳杂种Fl正常结实的广亲和基因,提出了广亲和理论。如今育种者已经将广亲和基因转入到不育系中,育成了广亲和不育系。但是,目前中国生产上所用的粳型不育系主要是为“BT型"细胞质的不育系和由滇型不育系转育而来的不育系。在粳型不育系的选育过程中,中国育种工作者同时也进行了粳型恢复系的筛选和研究。从1969年开始,云南农业大学、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研究机构,测交了几千个粳稻品种,都未能找到理想的恢复系。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稻作所发现,许多籼稻品种如m8、Ⅱ也4等对不同

3、类型的粳稻不育系都有较强恢复能力,但由于籼粳杂交遗传差异大,F1代结实不够正常,难于直接用于生产。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提出了“籼粳搭桥"的方法进行粳稻恢复系的选育,即籼稻恢复系与粳稻品种杂交,子一代再用粳稻品种复交,把籼稻的恢复基因导入到粳稻品种中。他们配制了瓜8/科情3号Fl//京引35组合,从该组合中选育出了C55、C53、C66、C57等对BT型黎明、滇型丰锦等不育系具有恢复能力的品种,打开了北方粳稻三系杂种优势利用的大门。1975年,恢复系C57的育成,在粳稻杂优利用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从此推动了北方继而延伸南方的杂交粳稻育种与生产的发

4、展。目前“籼粳搭桥"技术制造粳型恢复系依然是粳型恢复系选育的主要方法。粳稻恢复系选育成功后,全国各地开始配制粳稻三系强优组合。1975年,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稻作所利用C系统恢复系配制了黎优57(黎明~C57)、丰优57(丰锦们57)等组合。黎优57是中国第一个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应用于生产的杂粳组合,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杂交粳稻用于生产的国家。20世纪80年代初,一批新的组合投入生产应用,如北京的秋优20,安徽的当优C堡,江苏的盐优57、六优l号,浙江的虎优l号、虎优8号、台杂2号等,使得杂交粳稻得到了较大面积的推广。到80年代末,中国北方1

5、2个省3硕士论文:杂交粳稻亲本穗长及枝梗数性状优异配合力的标记基因型筛选市自治区累计推广杂交粳稻133万hm?。但是80年代后期杂交粳稻的发展进入了低谷。1990年后,由于一些新的不育系和恢复系的育成,如北方的特异亲和粳型恢复系C418,加快了北方杂交粳稻生产发展的步伐,一批以C418为亲本的新组合在试验示范试种中表现出高产、优质、多抗的优点,如屉优418(1998年)。南方杂交粳稻也由于一些新组合的育成,如泗优422、徐优3.2、泗优9083、屉优湘晴、六优3号、9优138、泗优9022、泗优418和泗优523等,在太湖流域和江淮流域的种

6、植面积逐年扩大。安徽、湖北的两系杂交粳稻年推广面积在3万hm2左右。今几年全国又有一批组合通过审定如;辽宁省的辽优7号、辽优3418、辽优5218和辽优5号;江苏省的86优8号、86优242、常优l号和9优418;上海的申优1号:浙江的勇优l号、勇优2号、勇优3号和勇优4号;云南的滇杂31、滇杂32、云光8号、云光9号、云光14号;湖南的华粳杂2号;天津的3优18、津杂2号、津杂3号、津杂4号;河南的信粳杂l号;等等。到2003年止,文献报道的审定杂交粳稻组合共计76个。其中BT型细胞质的52个,D型细胞质组合12个,PTGS组合12个。目

7、前中国的杂交粳稻仍处于恢复性增长期。2001年全国杂交粳稻种植面积在20万hm?左右。2010年全国杂交粳稻种植面积在25万耐左右。2杂种优势利用的理论2.1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20世纪初,杂种优势遗传基础解释的显性假说(Bmcc,1910)和超显性假说(Shull,1908)被提出。Baum锄(1959)和Spraque等(1962)证实了玉米籽粒产量受上位性的影响。而Caus们等(1968)和Eberhan和Hallauer(1968)认为上位性相对不重要。Bunon(1983)也认为,上位性一般地说是遗传变异中相对不重要的变异来源,但在

8、所选用的自交系间的杂种中比在开放授粉的品种间杂种中显得更为重要。超显性假说已由一些单基因控制的性状所验证(Berger,1976)。多基因性状,如产量,超显性存在的证据是很难找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