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述论庄子与惠施哲学思想的差异

谈述论庄子与惠施哲学思想的差异

ID:23598841

大小:62.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1-09

谈述论庄子与惠施哲学思想的差异_第1页
谈述论庄子与惠施哲学思想的差异_第2页
谈述论庄子与惠施哲学思想的差异_第3页
谈述论庄子与惠施哲学思想的差异_第4页
谈述论庄子与惠施哲学思想的差异_第5页
资源描述:

《谈述论庄子与惠施哲学思想的差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谈述论庄子与惠施哲学思想的差异论庄子与惠施哲学思想的差异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论庄子与惠施哲学思想的差异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庄子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摘要:《庄子》一书中记载有许多庄子和惠施的精彩辩论,这成为我们研究惠施思想的重要材料。从二人思想的对比研究中,我们发现庄子和惠施在存在观、认知方式、哲学策略、人生哲学等方面均有很大的分歧与差异。庄子与惠施代表了中国古代哲学的两种思维进路,二人哲学思想上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道家与名家思想旨趣的差异。庄子及其代表的道家“逍遥”哲学在存在理由和人生境

2、界上的确超越了惠施,但是惠施及其所代表的名家学派的“求真”的哲学和理性分析的哲学策略也在中国哲学史上独树一帜,丰富了中国哲学的层次和内涵。  关键词:庄子;惠施;差异;认知方式;哲学策略;人生哲学  1003—0751(2011)03—0166—03    《庄子》一书向我们显示,惠施是庄子为数不多的朋友之一。当惠施去世时,庄子十分伤心:“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①二人颇有伯牙和钟子期“知音”的味道,这表明庄惠二人在思想上的确有相契合之处。然而《庄子》书中所记载二人之间的许多的辩论又表明庄子和惠施在

3、思想上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一、“道”与“物”——存在观的差异    首先,在关于何为世界的根本存在的理由上,二人之间就产生了分歧。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庄子继承了老子“道”的观念,把“道”作为自己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他认为“道”是世界的最高原理和根本的存在: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②  道虽然“生天生地”,但它并不是外在于天地万物的造物主,而是

4、内在于天地万物的存在。有物即有道,故道“无所不在”,万事万物中皆有道,“周”、“遍”、“咸”形容的就是道普遍内化于万物的特性。同样“道”也内涵于人的存在之中,表现为所谓的“人道”。天道“无为而尊”,人道“有为而累”;天道为主,人道为臣。因此,天道对于人道而言具有优先性,所以,人的行为方式也要遵循“天道”,此所谓“道不远人”。  庄子之“道”综合了“天道”与“人道”,囊括了自然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存在,是万事万物的本然形态。之所以要划分“天道”和“人道”,其最终目的还是要指向人及人的存在方式。  相比庄子之“道”的高远和玄秘

5、,惠施思想的落脚点则显得平淡踏实。惠施认为世界的根本存在是“物”:  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历物之意,曰:“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南方无穷而有穷。今日适越而昔来。连环可解也。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泛爱万物,天下一体也。”惠施以此为大,观于天下而晓辩者,天下之辩者相与乐之。③  “历物之意”的落脚点在“物”,即客观世界的事物,讲的主要是关于人们对

6、客观世界万事万物的认识理由。“历物之意”的含意,就是要普遍研究客观世界万事万物的同异关系,并对之作出解说。“历物十事”的内容,更多关注的是今天所谓自然科学的范畴。这正是惠施学说的一个独特的致思趋向,这一致思趋向与中国古代以儒、道为代表的主导致思趋向是大异其趣的。单就他这种向外、向“物”的致思趋向而言,在先秦哲学史上也是独树一帜的。  庄子对惠施的这种以“物”为本的思想给予了批评。在庄子看来,“外物不可必”④,惠施“弱于德,强于物”,“逐万物而不反”论庄子与惠施哲学思想的差异由优秀站.zbjy.提供,助您写好论文.,是舍

7、本逐末,走入歧途。从天地的大道来看,惠施的知识与蚊虻一样微不足道。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呢?算是一家之言尚说得过去,如果尊崇惠施的学说,那么大道就会衰微。而惠施也批判庄子“道”的思想“无用”。《逍遥游》中,庄子和惠施就“大樗树”和“大瓠”的“有用”和“无用”展开了两次激烈的争论。在惠施看来,庄子的理论就像大而无当的葫芦和“不中绳墨”、“不中规矩”的大樗树,是“大而无用”的。而在庄子看来,惠施“拙于用大”。任何事物的属性都是多方面的,从一个角度看是没价值的事物,换个角度却可以发现它的效用。大葫芦可以做腰舟浮游江湖;在精神的“无

8、何有之乡”,大樗树可以免遭世俗的戕害,完成全性保真的“大用”。  惠施的“用”的思想,无论是探讨“大瓠”能不能用来盛水,还是大树能不能制成器具,都还停留在“物”的层面。这里的“用”是针对人对“物”的外在需求而言。而庄子认为,如果从“道”的高度出发,只要“尽物之性”,“无用”之物也可有大用。庄子通过对“用”的辨析,走向逍遥、自由的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