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思想

ID:40204023

大小:2.49 MB

页数:20页

时间:2019-07-25

庄子的哲学思想_第1页
庄子的哲学思想_第2页
庄子的哲学思想_第3页
庄子的哲学思想_第4页
庄子的哲学思想_第5页
资源描述:

《庄子的哲学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庄子的哲学思想庄子是战国时期宋国蒙县县人。对老子思想有继承、有改造、也有发挥。一生穷困。但好哲思,其为文“汪洋恣肆”,极富文学和美学色彩,今存《庄子》一书,计有三十三篇,分内(7篇)、外(5篇)、杂(3篇),为晋人郭象所编。内篇学者大多肯定为庄子所作,外、杂篇可能掺杂了门人和和后学的作品,但从总体上看,都反映了庄子的思想,是研究庄子思想的重要史料。庄子生平庄子的自然哲学1、“气”是构成万物的基始:一般而言,先秦各派的“气”论停留在用“天地之气”、“人之气”解释具体事物和现象这种比较简单、抽象的阶段。庄子的“气”论,则是把这一理论思索向前推进了一步。庄子认为“气”是万物构

2、成基始的观点,包含了以下内容:(1)气是虚无的显现庄子认为,“气”是弥漫于宇宙的普遍存在,它的特质在于它的本质是“虚无”,然而却是显现于具体事物的存在状态之中,他说:“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2)通天下一气也庄子认为,“气”本身是“虚无”,根据它在具体事物的存在状态这所显现的性质不同,可分为阴与阳两种,这是庄子“气”论基本的静态内容,当运动的观念进入后,庄子的气论就有了新的更重要的内容。首先,庄子认为阴阳这两种性质对立的“气”相互作用,天地原始的存在状态就会发生变动,就要产生万物。“阴阳错行,则天地大骇。”(《外物》)“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

3、交通成和而物生焉”。用自然现象本身来说明万物的生成,摆脱了西周以来的宗教现象,其次,说到万物生成的原则是“交通成和”。2、化是万物生成和存在的形式(1)“化”是普遍性与多样性——“万物皆化”与“万化”天地虽大,其化物也。万物皆化。(《至乐》)(2)化的共同历程“始卒若环”庄子的运动变化观念更深入一层的内容,是他认为普遍存在的“化”的现象和多样性的表现中,有着一种本质上的一致。“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论,是谓天均。”(《语言》)2、化是万物生成和存在的形式(3)“化”的动因:“内化”庄子的变化观念的最深刻的内容是他对万物运动变化动因的看法。“物之生也,

4、若骤若驰,无动无不变,无时而不移,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秋水》“鸡鸣狗吠,是人之所知;虽有大知,不能以言读其自化,又不能以意其所收为。”(《则阳》)“汝徒处无为,而物自化,……无问其名,无阙其情,物因自生。”3、宇宙最后根源——道在庄子思想中,哲学意义上的道意义是比较宽泛的,如《知北游》开篇有这样三句话:知谓无为谓曰:“予欲有问乎若: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含有具体内容的“道”,如天道、人道、即指自然界的秩序、法则和人类社会的秩序、法则等。◆作为抽象的思考形式的“道”,这是指摆脱了秩序、法则的具体内容,而且有被哲学认识论考察价值的

5、那种纯粹的思想形态,即真理和方法的意思。对人生困境的考察◆自然之限:生与死有生必有死。庄子认为,事物的变化是一个始卒若环的序列,人也摆脱不了。因此,死亡,是人生第一位的,最终无法跨越的界限。“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齐物论》)“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漻然,莫不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类悲之。解其天弢,堕其天{失衣}。纷乎宛乎,魂魄将往,乃身从之。乃大归乎!”(《

6、知北游》)对人生困境的考察◆社会之限:时与命“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大宗师》)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之谓大戒。(《人世间》)庄子思想中的命,作用范围相当广泛,不仅决定了人们的生死自然大限,而且制范着,预定了人们一生在社会生活中的伦理关系和贫富穷达的遭际。这种外在的必然性,构成了人生途程中障碍人的精神自由的一层困境。对人生困境的考察◆自我之限——情与欲庄子认为,人的生活的充分展开,精神自由的获得,除受到生死的自然大限和时命的社会约束之外

7、,还有一种自我设定的障碍——哀乐之情和利害之欲。“人之生也,与忧惧生”;“哀乐来,吾不能御,其去,吾不能止。”“人卒未有不兴名就利者。”“且夫声色滋味权势之于人,心不待学而乐之,体不待象而安之。夫欲恶避就,固不待师,此人之性也,天下虽非我,孰能辞之?”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5、理想人格的精神境界和人生实践Ⅰ、精神境界:理想人格是一种人生哲学系中体现人生价值,完成人生目标的人物形象,是一种人生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