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高校归属感研究

大学生对高校归属感研究

ID:23590122

大小:1.09 MB

页数:35页

时间:2018-11-09

大学生对高校归属感研究_第1页
大学生对高校归属感研究_第2页
大学生对高校归属感研究_第3页
大学生对高校归属感研究_第4页
大学生对高校归属感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大学生对高校归属感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大学生对学校归属感影响因素的研究——以广东地区高校为例目录一问题的提出41.1基本概念的界定:51.2调研目的与意义:51.3文献综述:51.4已有研究不足之处81.5本研究的创新之处8二研究假设的提出9三研究设计123.1研究构想123.1.1研究目的123.2研究思路与方法123.2.1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123.2.2问卷设计过程及访谈过程133.2.3样本的选择133.2.4数据分析方法133.3项目时间推进表143.4项目预算14四结果与分析154.1大学生学校归属感问卷的编制154.2针对问卷对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基本状况的分析154.2.1研究对象描述154.2.

2、2调查问卷问题分析164.3针对访谈记录对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基本状况的分析34第35页共35页五调研结论与建议365.1结论365.2教育建议385.3本研究的不足和今后改进的方向40大学生对学校归属感影响因素的研究——以广东地区高校为例摘要: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不仅影响大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及在校生活质量,还影响对大学生未来生活对生存背景归属感的建立。为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学校归属感,找出大学生对学校归属感的影响因素显得非常必要。纵观国内外的文献可知探究大学生对学校归属感影响因素的研究比比皆是,基于前人研究成果上,本报告将以广东地区各层级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分

3、析以及二手资料的分析得出影响大学生对学校归属感的个人因素及学校因素。从而使大学生从个人发展上以及学校建设上进一步完善,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营造和谐校园。关键字:心理契约大学生归属感双向个人学校一问题的提出大学生与高校之间的关系是研究上的一个热点,结合了所学知识,我们希望把学校作为一个组织的角度,用组织与个人之间关系的心理契约论,来研究大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问题,并试图找到他们之间的联系以及提出解决的建议。目前,对大学生的归属感研究来看已有了很多的结论,而这些结论也给我们提供了很丰富的二手资料,我们就结合我们是大学生这一现状以及我们自身的感受,我们觉得这个研究课题是可行

4、而且是必要的。从大学生个人层面出发,一方面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加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更愿意沉迷于网络游戏和上网消遣,从而减少了对社团的融入与学习时间的投入,使得社交圈子狭窄,朋友不多,业余生活单调,缺乏兴趣爱好,因而造成性格孤僻、情感冷漠和缺乏积极自信的生活态度。另一方面大学生对学校校园环境不满意和外界对学校的认可度不高导致缺乏对学校建设的关心和对学校的认可,从而带来强大心理压力和问题行为。第35页共35页从学校层面出发,学生对学校归属感减弱将影响学校的管理建设,降低学校管理水平并影响生源的招收。因此探究影响大学生对学校归属感的因素,得出增强大学生归属感的有效建议意义重大。1

5、.1基本概念的界定:心理契约: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它虽然不是一种有形的契约,但它确实又是发挥着一种有形契约的影响。学校归属感是指学生对自己所就读的学校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的认同与投入,愿意承担其作为学校一员的各项责任和义务,并乐于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DeVos和Dijkstra将学校归属感定义为学生感觉到自己是班级或学校中的重要一员、被他人接受、被他人认为有价值以及与他人能成为一个整体的一种情感体验。1.2调研目的与意义:通过对广东地区各层级高校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现状的研究,探究大学生归属感的强度

6、以及影响广东地区大学生对学校归属感的个人因素以及学校因素,从而寻求从学生层面和学校层面合理有效的措施来增强大学生的归属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帮助学校向人性化管理迈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1.3文献综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美国学者Achyris发现企业内有一种影响员工行为的“心理工作契约”。随后,Levinson等学者通过对874名雇员的访谈,证实了雇员与雇主之间在书面雇佣契约之外还存在着一种心理契约,并将其定义为雇佣双方交换关系中未书面化的相互期望。到了八十年代,为应对日益加剧的全球性竞争,西方企业纷纷通过裁员来降低人力成本,而与之伴随出现的便是员工对

7、组织忠诚度的普遍下降。在此背景下,企业与员工的心理契约问题引越来越引起学界的关注。第35页共35页心理契约问题主要分为两大派;双向派和单向派。早期的双向观学派将心理契约看作是员工与组织之间有相互期望,而我们认为期望只是双方成功缔结心理契约的必要条件,并不等同于心理契约。心理期望演化成互相认同的心理契约,是双方感知了解对方的社会角色、文化环境或是通过暗示进行沟通的结果。1989年,出于组织不能“感知"、且在研究心理契约过程中常产生理解不一致等原因,Rousseau从个体单向视角对该概念进行重新定义,将心理契约定义为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