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572274
大小:58.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09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家庭教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家庭教育内容摘要:家庭教育是整个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奠基工程,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备条件。教育孩子成才,不仅是为了子女将来发展更好,家庭生活过得更幸福美满,而且也是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贡献。所以,教育孩子不是家庭个人的私事、小事,而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大事和公事。关键字:新农村家庭孩子家庭教育新农村建设涵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等四大文明建设。在新形势下为新农村四大文明建设造就大批合格的、
2、高素质人才,家庭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家庭教育是整个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奠基工程。邓小平曾说过:“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在人才,人才的基础在教育,教育的基础在家庭。”一、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造就21世纪人才的必要条件教育孩子成才,不仅是为了子女将来发展更好,家庭生活过得更幸福美满,而且也是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贡献。所以,我们教育孩子不是家庭个人的私事、小事,而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大事和公事。只有站在这个高度来认识家庭教育,才有可能科学地处
3、理好家长教子与本职工作的关系,才能恰当地安排好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才能民主平等地对待孩子,认真耐心细致地做好家庭教育工作。鲁迅先生早在1916年的《随感录二十五》中,就提出了兴办“父范学堂”的主张,他呼吁所有做父母的都要成为造就“新人”的父母,担当起国家、民族赋予每个家长的神圣使命,不做那种只会生养不会教育孩子的人。人是一次性“产品”,不能“回炉”重铸,因此,事前必须做好各方面准备,尽量避免和减少缺憾;已经产生的缺憾,事后要千方百计加以弥补。因此,为人父母者永远有做不完的事。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
4、,个人子女的质量紧紧联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国家是否后继有人的大问题。因为惟有培育高品质的后代,将来才有高品质的公民;有高品质的公民,社会与国家才会长治久安、兴旺发迗。教育后代是一个非常复杂和漫长的过程,其奠基工程是家庭教育,责任主要在家长。福禄贝尔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这句话很有哲理性,它深刻地说明了家长在教育子女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要实现我国在21世纪中叶迗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就要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意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
5、心理品质、积极的合作精神、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吃苦耐劳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如果没有这样一批高素质的建设者,是很难完成此大任的。高素质人才不是只靠学校教育就能奏效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正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备条件。二、当前农村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1视子为私,认识偏差。不少的人,往往把生孩子和培养教育孩子看作家庭私事,这是很片面的,须知,这本来也是国家大事。家长首先要明确教育方向与国家利益、人民要求相一致的原则,不能把孩子视为私有财产,要树立为国教子的思想,端正教育目的。为人父母者必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
6、感和义务感,把教子成才真正当成社会赋予家长的一项光荣的历史使命。2期望过高,方法简单。这部分父母认为自己这辈子过得很辛苦,把自己年轻时没有实现的美好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期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于是孩子犯一点儿小错误或成绩下滑,不分析其原因,就破口大骂,甚至拳脚相加。3很少过问,任其自然。他们误认为“成材的树不用修枝,成才的人不用多说,”孩子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到底在学习、生活中的表现如何,他们不闻不问,甚至听到别人对他们孩子的不良表现进行的反映,他们也不进行追究,或只是轻描淡
7、写地说一下,任其自然发展。4重男轻女,家教失衡。在农村,封建残余思想仍然存在,认为女孩子迟早是别人的人,对其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缺乏爱心,对女孩子平时的生活、学习不怎么关心,女孩在家庭中的地位较低,从小就产生了自卑心理。5过于娇惯,好逸恶劳。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贯彻落实,农村家庭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第一胎为男孩),加之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他们认为自己就只有这么一个孩子,孩子从小到大,不仅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而且爷爷奶奶更是百般溺爱,从不让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哪怕家庭再困难,
8、孩子仍是有求必应。“穷汉养娇娇,”使孩子养成好逸恶劳的习惯。6包办过多,依赖成性。这部分家长让子女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许多中学生到校时什么都不带,而家长随后跟着送粮送菜,将饭票买好后交给子女才放心离去,哪怕是遇到农村抢种抢收季节也是如此。难道读中学的孩子还不能自理吗?事实上,一是家长不放心,二是子女依赖成性。7只管吃穿,不问学习。这种现象在农村家庭中尤为突出,这些家长也经常到校看望孩子,但从不与子女的课任教师、班主任交流,从孩子入学到毕业,孩子就读哪个班、班主任是谁、课任教师是哪些人都不知道,他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