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483712
大小:65.62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1-08
《小学德育工作的创新策略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小学德育工作的创新策略研宄摘要:从个体成长的角度来说,小学生都处在需要确立是非观和基本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因此加强德育教育,不断培养小学生的基本社会道德意识和思想品质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小学德育工作的创新”为主要研宄对象,从小学校长的视角探讨了当今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问题的生成原因,然后从四个方面论述了解决该问题的具体的创新策略。本文的研宄目的在于能够促使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日常教学工作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进而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与创新。关键词:小学德育工作;小学校长;德育创新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
2、识码:B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有关教育方面的新举措,有关教育全面性、公平性以及教育创新和教育质量的问题,再度成为传统教育工作者不得不去关注和重视的普遍性话题。笔者认为,小学校长在日常教育和管理过程中不能仅仅只是行为的决策者,更是学校教育发展方向的引导者和推动者。笔者所在的学校自全面推行实验改革后,已经正式确立“用爱心与责任心奠定幸福的人生”为办学理念,开展女子足球传统学校特色建设、舞蹈教育特色建设,全面推进落实艺术教育三年规划,为实现学生文化与体育、艺术课程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而在这样一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形势下,德
3、育工作该如何开展、校长该如何引领全校教师开展德育工作,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一、当前小学德育工作的问题生成德育工作的教学效果依托反馈来体现,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所反映出的任何有关基本道德品质以及社会公德心理的缺失、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有关教学方法和策略选择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弊端,都是能够彰显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新雅街广塘小学(以下简称“本校”)德育工作存在问题的。1.尊重心理的缺失以人为本,以德育人,因此开展德育工作的前提就是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对象的绝对尊重。这种尊重不仅包括礼貌待人,也包括对个体成长过程中的思想认知以及心理状态的
4、了解。当今社会,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而在达成这一目的的过程中,学生在学校内不单是知识求知者,更是立足社会、立足世界,自由成长的生命个体。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文化知识,学会做人的道理,最终离开学校,走向社会,独自面对风雨、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为此,学生要不断接受各种有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社会由于在漫长发展过程中长期为应试教育所制约,所以多年来教师、家长对孩子成绩和分数都会过度关注。大量的作业、补习班,归根到底都是应试教育影响的结果,真正对学生成长情感、价值观塑造的教育方式少之又少。应试
5、的指挥棒制约着学生的思维,压迫着家长,使他们自小就看重孩子的分数、美化分数,而在这种心理驱使下,很多学生不断压抑自己、无法遵从内心有关兴趣爱好的本质性诉求。但事实上,所有学生都是有自尊、独立发展的个体,因此学校有必要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和作用下,改变这一枯燥、缺乏关爱性的教学行为,创设更多的教育情境,营造更好的教育环境,来推动学生自身兴趣爱好的自由发展。1.创新意识的匮乏据笔者观察发现,目前很多小学所展开的德育工作大多浮于表面,缺乏对学生自身发展本质性的探宄。但事实上德育作为一门非独立性的教学课程,需要教育工作者从整体上将其与
6、学生的发展状态进行有效衔接,形成极具稳定性、层次性和科学性的教学系统。而且从教学内容来看,很多教师由于对德育工作缺乏深层次的认识,大多习惯于在课堂上进行泛众化的空洞式理论教学,缺乏具体性和目的性,也缺乏与时倶进的创新性;对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培养,更缺乏可操作性。举例来说,目前很多学校在开展德育活动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活动的规模化、表象化,所以活动看似搞得热火朝天,很多师生忙里忙外,但互动一旦结束,学生所收获到的实际内容却微乎其微。这就是因为活动举办者过于传统的思维,没有站在一个创新的视角对活动进行预判和设计。鉴于以上这些问题与弊端
7、,本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将德育工作与本校的特征联系起来,注重德育工作与艺术教育的融合。例如,本校积极推崇校园文化建设,在每层教学楼走廊按层次设置道德文化墙,为落实学校的育人理念,引导学生如何做人,精心设计,营造浓郁校园文化氛围。二、小学德育工作的创新策略1.以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为出发点小学生是生命的个体,小学是小学生人生成长和接受教育的重要阶段,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自小培养小学生自尊、自爱的品质,小学校长一定要积极引导广大教师尤其是和学生朝夕相处的班主任老师,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作为出发点,以尊重和理解学生为基础,关爱学生、帮助学生,
8、切实解决学生生活上和学习上的困难,为接下来一切德育工作的开展做好铺垫。人非草木,当教育工作者能够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帮助和尊重时,即便小学生并不如成人世界那般“好恶分明”,也会在自身成长过程中表现出非常明显的是非感,表现出明显的好恶情绪。当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关怀,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