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师、教学与教育心理学(张裕鼎老师讲解)

第一章 教师、教学与教育心理学(张裕鼎老师讲解)

ID:23470891

大小:263.00 KB

页数:24页

时间:2018-11-07

第一章 教师、教学与教育心理学(张裕鼎老师讲解)_第1页
第一章 教师、教学与教育心理学(张裕鼎老师讲解)_第2页
第一章 教师、教学与教育心理学(张裕鼎老师讲解)_第3页
第一章 教师、教学与教育心理学(张裕鼎老师讲解)_第4页
第一章 教师、教学与教育心理学(张裕鼎老师讲解)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一章 教师、教学与教育心理学(张裕鼎老师讲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专业最好文档,专业为你服务,急你所急,供你所需-------------文档下载最佳的地方第一章教师、教学与教育心理学本章学习目标l认识教育心理学的科学本质l掌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l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与未来趋势l认识教学的本质l分析有效教师的专业品质l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和途径l应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解决实际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第一节教育心理学概述一、教育心理学:常识还是科学?从教育心理学诞生(1903年)至今的100多年里,对“教育心理学究竟是什么”一直存在着争议。一些人认为教育心理学只不过是从普

2、通心理学中移植过来的、可以应用于课堂教学的知识,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教育心理学不是普通心理学知识的简单应用,而是运用心理学的方法研究课堂和学校生活中的问题的一门科学。特别是,当教育心理学家们经过思索和研究,耗费了大量资金提出一个原理,听起来却不言自明,没有什么新东西。这时人们会说:“谁不知道!这不过是常识!”教育心理学是常识还是科学?教育心理学家的发现真能对教师有所帮助吗?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不妨花点时间看看下面几个例子。例1:学校应该鼓励那些异常聪明的学生跳级或提前读大学吗?基于常识的回答:不应该!尽管这些孩子相当聪明,但如果跳级

3、,就会比他们的同班同学小一到两岁,他们很可能会表现出一些社会不适。他们不论是在身体上还是在情绪上都没有做好与年龄较大的孩子打交道的准备,他们在学校这样的社会情境中可能会表现糟糕,越是高年级,这种情况越明显。基于研究的回答:也许应该。有研究者指出,不论是较早入中小学还是较早入大学,研究都一致报告,跳级的孩子与那些能力相当却没有跳级的孩子一样适应良好,甚至比后者适应得还要好。对一个学生而言,跳级是否是最好的出路依赖于很多特定的个人因素(包括智力和成熟等)以及其他可能的选择。对于一些学生,让他们快速地学习一些低年级的学习材料并且与高年级的

4、孩子一起学习高级课程是个好主意。例2:在小学语文课上,教师应该采用什么方法叫学生起来朗读课文?----------专业最好文档,专业为你服务,急你所急,供你所需-------------文档下载最佳的地方----------专业最好文档,专业为你服务,急你所急,供你所需-------------文档下载最佳的地方传统常识认为,教师应该随机点学生起来朗读课文,这能使每个学生小心地跟着课文。如果教师每次都以同样的顺序点名,学生就会预先知道什么时候会轮到自己,从而只注意自己要朗读的那一部分,而不注意其他同学朗读的段落。但科学研究发现,这一

5、问题的答案并非如此简单。例如在一年级,按顺序轮流循环朗读,给每个学生一个朗读的机会,比随机叫学生起来朗读,学生的整体阅读成绩更好。轮流循环的关键可能在于每个孩子都得到了参与机会。如果没有这种保证能够叫到每一个学生回答问题的做法,许多学生就可能被忽视或漏掉。研究也表明还有比轮流循环更好的教授阅读的方法,但不管运用什么方法,教师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实践并接受老师反馈的机会。例3: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率越高吗?根据常识,人们可能回答“是”,即认为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率越高。的确,在一定的范围内,动机具有加强学习的作用,但学习动机的强度与学习效

6、率并不完全成正比。研究发现,对任何类型的学习任务,学习动机都存在一个最佳水平,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效率随学习动机强度的增加而提高,直至达到学习动机的最佳强度而获得最佳,之后学习效率则随着学习动机强度的进一步增加而下降。即,学习效率和学习动机强度之间表现为一种倒U形的曲线关系。不仅如此,研究者还发现,个体从事比较容易的学习任务,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高些,而从事比较困难的学习任务,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低些,这就是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因此根据科学研究的结论,对这一问题会做出“否”的回答。例4:奖励一定能够增强学习动机吗?对于这个问题,你将

7、作出怎样的回答?心理学家德西(E.L.Deci)做过一个实验:让一些孩子解答一些妙趣横生的智力难题。开始他对所有的孩子都不奖励,尔后,他把孩子分成两组,其中一组每解答一道难题就奖励一美元,另一组则没有任何奖励。在安排孩子休息和自由活动的时间里,他发现,尽管有奖励的那一组孩子在有奖励解答的时候解题十分努力,但在自由活动的时间里,却很少有人在自学解题;而没有奖励的那一组却有很多孩子在继续认真地解答尚未解答的难题。从总体上说,有奖励组的孩子对解答难题的兴趣减少了,而无奖励组的孩子反而兴趣更浓厚。人们习惯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德西效应”。这个实

8、验说明了什么呢?它说明了用金钱奖励在短时间内可能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不一定能起到长久的积极作用,外部动机(奖励)可能损害内部动机(兴趣);它还说明了奖励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奖励是要讲究方法和技巧的。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如果教师认为教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