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465472
大小:10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08
《以探究性实验为载体还原实验教学的物理本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以探究性实验为载体还原实验教学的物理本色 物理,格物至理也。“物”是事实依据,“理”是知识原理,也是理性思维。著名理学家、思想家朱熹认为:知在我,理在物。他训格为至、为尽,训物为事。他认为,“要贯通,必须花工夫。格一物、理会一事都要穷尽,由近及远,由浅而深,由粗到精。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成四节次第,重重而入,层层而进”。从认识论角度分析,个体对世界的认识来源于实践,来源于其通过自己亲身实践所获得的的直接经验。这种实践活动,包括亲自动手的体验,包括亲身经历的观察体验。 由此不难发现,对事理的认识,必须经过由表及里,由直接到间接的认识过程。这
2、个过程的起点是观察实践,是探索研究。由于缺乏对自然科学系统和完整的认识,由亲身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不仅弥足珍贵,也必然是根深蒂固的。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帮助学生迅速有效地修正片面乃至错误的认识,就必须将知识的教学建立在实践和体验的基础上,以科学的实践体验引导学生重构直接经验,进而建构起较为准确和科学的认识。因为,离开了直接经验修正这个认识“表”和“源”的支撑,学生将难以真正理解知识的本质,难以将知识融会贯通,汇聚成“流”。 因此,初中物理的教学,不能只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实验技能的训练,而应加强科学的实践和经历。正如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2
3、011年级)所明确指出的:“6此(初中)阶段的物理课程应注意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理清物理实验与科学探究,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 自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次提出“科学探究”起,物理实验与科学探究的认识问题就长期困扰着很多老师。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和研读,他们总是将科学探究替代实验教学。于是每一次的实验教学都成了科学探究,每一个实验都由“提出问题”开始,到“交流与合作”结束,七个要素全体动员,不分主次齐装上阵。经验的不足和认识的不清导致操作的混乱,每一次都探究,每一个要素都重要,不仅浪
4、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也无法达成实验或探究的目的。 实际上,物理实验和科学探究都是人类获得知识的方式和途径,但物理实验强调培养和训练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使学生了解解决科学问题的基本途径和方法。而科学探究则强调探索和研究,让学生模拟科学家的工作过程,按照一定的科学思维程序和科学方法去探索、去学习的过程。物理实验侧重实验方法和技能的训练,重视实验的结果和呈现方式;科学探究则侧重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重视探索的过程。 由此可以看出,物理实验和科学探究有很大的区别,同时二者间也有着许多密切的关联。科学探究过程中包含着大量的实验,学生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是成功进行
5、科学探究的前提和基础,不会做实验,就谈不上进行有效的科学探究。而科学探究中所应用的各种思维、具体方法又为改进实验方法手段,提高实验效果,提升学生实验能力提供了科学保证。 二、以探究性实验为知识教学的载体,还原实验教学的物理本色6 1.坚持探究性实验教学,将探究性实验作为知识教学的载体。在物理教学中,“物”的事实依据,除了学生熟悉的生活和自然现象外,更主要的来自以实验为基础的直观事实。《礼记?大学》提出:“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要做到格物至理,必须以实验为基础,以探究为方式,以致知为目的。要坚持做到: 能让学生动手实践的不用演示。除了修订版课程
6、标准附录中的20个学生必做实验外,一些简单课本实验,教师补充的小实验也可以让学生动手体验。如声现象中的音叉振动发声、音调与频率关系等实验;大气压强学习中的橡皮碗(橡皮碗+玻璃板或光屏);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中的吹硬币、吹纸条实验等,都可以让学生动手实践。 能演示的不用视频录像。教师演示的过程不仅是学生的观察过程,也是学生学习实验操作细节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现场的演示更真实,更贴近学生的认知要求。 能录制视频的不用课件动画。虽然动画似乎更适合初中学生的兴趣爱好,但动画也因此带着“虚幻”,人为处理等不真实色彩,对于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科学思维的助益不是太好。
7、不要用嘴巴做实验。没有实践,就没有激情,也不能获得真知。就如爱因斯坦说过的:“科学结论几乎是以完成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体会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很难达到清楚地解释全部情况。”6 实验教学,建配是根本,管理是保证,使用则是质量和效益。也就是说:实验器材,用,才是硬道理!在物理知识的教学中,要以探究性实验为载体,让学生真实的演示实验中进行观察,在探究的亲历中深化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掌握科学的方法和思维方式,进而提升科学素养。 2.以问题为起点,激发探究热情。以探究性实验在载体的教学,不仅关注知识本身,更强调探究的亲历。古
8、人云:“学贵有疑。”有“疑”才会产生问题,有了问题才会引发思考,有了想法就会设法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