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学视角赏析我国首次太空授课

从教学视角赏析我国首次太空授课

ID:23421786

大小:10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07

从教学视角赏析我国首次太空授课_第1页
从教学视角赏析我国首次太空授课_第2页
从教学视角赏析我国首次太空授课_第3页
从教学视角赏析我国首次太空授课_第4页
从教学视角赏析我国首次太空授课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教学视角赏析我国首次太空授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从教学视角赏析我国首次太空授课  2013年6月20日10时04分,我国首次在距地面300多公里的天宫一号中进行了太空授课。在这世界最高的课堂上,一端是授课教师航天员王亚平,另一端连接着全国8万所学校、6000多万名中小学生。这堂课的意义在于通过向全国学生演示奇妙的太空实验,激发学生探索太空奥秘、勇于献身科学的斗志,培养学生学习科学、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增强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在此,笔者仅从教学视角对我国首次太空授课进行赏析。  首先,教学设计环节中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布鲁姆指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的最初刺激和最佳动机是对所

2、学材料本身的兴趣。”本节课教学目标设计中没有以传授知识为重点,而是以精心设计的实验作为载体,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激励学生猜测探索,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升科学探究能力,在探究过程中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由于天宫一号处于微重力环境下,这与处于地球引力下的地面环境有着巨大的差别,不一样的环境将带来不一样的实验现象。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中设计了微重力环境下的4个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相联的物理实验――5太空质量测量、太空单摆运动、太空陀螺运动、太空制作水膜和水球,让学生观察这些实验与地面实验现象之不同,引发学生猜想、观察、思考和尝试解释。在课堂的最

3、后部分,设计了师生对话互动,重在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同时进行科学知识普及,升华教学主题。本节课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成为教学设计的亮点,教师借助微重力环境,巧妙设计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  其次,教学实施环节中突出了发现与探究的过程  王亚平老师首先是用一个太空翻身,“飘”到讲台前。之后,安排指令长聂海胜表演“悬空打坐”,她则施“大力神功”,用一根手指轻轻一碰聂海胜,就把他推到船舱后面,孩子们则哈哈大笑,奇妙的现象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们的好奇心。紧接着,老师问了同学们一个问题:“在生活中

4、你们都是怎样测量物体的质量呢?”这样的问题引发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顺理成章地引入第一个实验内容――太空质量测量,称量物就是宇航员聂海胜。王老师让学生思考判断都可采用哪些方法,并借此简单介绍了牛顿第二定律。接下来,王老师拿出单摆,把它固定在桌面上,将小球拉到与竖直方向呈一定角度后,让学生猜想松手后小球将会做何运动。然后教师松手,让学生观察现象,再给单摆小球施加一个力,再让学生猜想,小球又将会做何运动,实验现象是小球开始不停地做圆周运动。老师边进行实验操作,边对比地球中的实验现象,同时讲解在太空中若没有回复力,则小球漂浮,但若提供很小的初速

5、度推动小球,则小球做圆周运动。至此,教师并没有继续进行实验,而是问学生:“在开始下一个演示之前,你们有什么问题吗?”5老师一一解答学生们的问题,同时留给学生品味、消化和调整的时间。接着进行了第三个实验:通过演示陀螺运动,让学生观察没有旋转的陀螺和高速旋转的陀螺之运动有何不同。实验现象表明,前者在漂浮中翻滚晃动,轴向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后者则保持固定的轴向运动。教师带领学生解释实验现象,并跟进介绍基于陀螺指向稳定性的特点可制成陀螺仪,陀螺仪可以应用于航天器等设备的稳定控制中。在这个演示实验中,王老师从孩子的玩具陀螺导入,在玩中学,轻松地解决

6、了较为复杂的问题。最后一个实验是制作水膜和水球:王老师首先从饮水袋中挤出的一个水滴,演示其漂浮的现象后,将水滴吸入口中,并说“正好润润嗓子”,展示了青年教师的小顽皮,让学生们倍感亲切。接着又风趣地道出在太空中李白做不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诗句,让课堂气氛轻松了许多。在水膜演示中,王老师把一个“中国结”放到水膜上,通过手工艺作品传递了民族的情感。接着,在水膜上不断注水,水膜逐渐变厚,直至形成圆圆的水球。王老师慢慢蹲下,透过水球,我们看到了她倒立的笑脸,此时此刻让人感到这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脸庞。  实验结束后,王老师通过小结深化了主题,强调了

7、科学、技术、社会三方面之间的相互联系,并进一步指出在基础研究之上,科学家可以通过应用服务为人类造福,让学生体会到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应用到科学知识和技术。教学实施中,王老师通过精心创设过程情境,积极启发思考,让学生在猜测、观察、探究和理解所看到的现象中,发展丰富了自己的认知结构。  本节课教学流程清晰,依据“激发兴趣→提出猜想→引导观察→思考探究→尝试解释→深化主题”等环节依次展开,授课教师坚信学习是一个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动过程,引导学生关注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并以探究作为教学的核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发现学习。我们注意到,本节课对

8、于“什么是失重”“什么是表面张力”5这样的问题,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但这些问题却在学生们的脑海中萦绕,并激发着学生课后去探究其内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本节课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大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