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420061
大小:61.17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07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姓名:程颖性别:女职称:中教二级学历:本科单位:安徽省太和县税镇小学通讯地址:安徽省太和县税镇小学电话:0558~8298088电子邮箱:160989569姆]q.ccm【摘要1: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朗读是最为重要并需要经常的训练的。小学语文教材屮的课文,每一篇都是充满童真童趣、情感充沛真挚的好文章。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是不可或缺的必要阶段,它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使学生获得思想熏陶;有助于文章思想感情的传递。教师应该使学生养成大声朗读的习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关键词1:朗读朗读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迁移体验从一年级开始就应该指导学生正
2、确地朗读细心的老师不难发现,在新课改的每一课的教学目标中都有这样一个要求,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因此注意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11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连贯,可以理清文章的层次,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规范学生语言技巧。小学生活泼开朗,极易被新鲜的事物所感染。他们有着丰富的感情和表情,更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朗读在教学中的重耍作用。积极采用各种方法,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但是目前语文课堂中的朗读指导还存在如下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1.简单化
3、的课堂朗读指导。我们常听教师这样指导学生朗读:“你能读得再轻一些吗?”“你能读得再深沉一些吗?”“你能读得再高昂一些吗?”……这里,教师忽视了学生感情的真实流露,把朗读指导简单化了。2.脱离“语境”的朗读指导。朗读指导时,教师不顾一篇课文的整体感情基调,把课文中的某一个词语、某一个句子独立出来,让学生读出“悲伤”、“高兴”等这样那样的感情。这样脱离具体语言环境的朗读指导,学生如何能读出真情实感?3.缺乏情感体验的朗读指导。有些教师认为录音磁带中的课文朗读是典范,于是就不厌其烦地让学生跟着录音读,或者一遇到疑难处就说“听听录音,学一学”。更有甚者,整个教学过程就是让学生学一段,听一段,而11每学
4、完一段都总结说:“我们听听录音怎么读。”这样,学生对课文没有深入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更无法实践感情朗读,一节课都在模仿中度过,毫无乐趣可言。那么,怎样使“有感情朗读”在教学中得以真正落实呢?我认为应该注重以下儿点:—、迁移体验,感情朗读。尽管低年级学生的经验不丰富,但并不是一张白纸。如果我们启发学生将生活中已有的表象再现,将已有的某些生活经验转移到我们所要指导的课文朗读上来,必会使学生产生亲切的感受,从而化难为易,使之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容,同时为学生创设一个具体生动的情境,唤起其获取知识的欲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二、运用图画,感情朗读。低年级教材都是图文并茂,利用挂图、插图、投影、剪贴画,指导
5、感情朗读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北京亮起来了》是一篇讲读课文。图文结合,描绘了我国首都北京那灯光灿烂迷人的夜景。运用插图和多媒体课件可让学生充分感知北京夜景的明亮与辉煌,再利用启发性的导语和设问,把学生带进文本,使学生进入一个迷人的境界,朗读的促进就是直接的、迅速的。三、扮演角色,感情朗读低年级学生好动,注意力的指向性较差,这样,表演的手段正好适应了他们的心理特点。在感情朗读时,让学生恰当、合理地进行表演,能更好地辅助学生理解课文,读出感情。读《笋芽儿》一文,可让学生戴上头饰,扮演笋芽儿,学生在表演中能揣摩角色的神态、心理。学生进行表演,就是对课文的理解创作
6、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审美能力都得到培养。四、音乐渲染,感情朗读低年级生活阅历浅,对所处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课文往往会产生情感情验的障碍,所以教学中借助音乐形象,烘托、渲染课文内容,学生在美的享受中理解课文,获得情感的体验。因为在语文教学中,把音乐和文字两者结合起来,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会起到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但在音乐的选择上,要注意音乐与教材语言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这样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五、范读引领,感情朗读。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是对学生朗读指导的最好引领。学生模仿力强,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学着老师读,他们觉得是一件很高兴的事。有的
7、老师对范读也有一种胆怯心理,怕自己把握不好感情基调。其实老师读不好,让学生提提意见,在互动中加强对文章的理解,也是一堂动态生成的精彩课堂。六、比读促进,感情朗读。低年级的孩子课堂中个人读的欲望很强,在指名学生朗读时我们常会运用“14谁挑战”一说,或者是“有谁还能超过他”,还有“有谁能比他读得更美”等说法,这都是运用了孩子的好胜心理,激起学生“我一定要读好”的欲望。这种方法操作简单,行之有效。感情朗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