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国学经典提高幼儿谈话教育的有效性

利用国学经典提高幼儿谈话教育的有效性

ID:23406792

大小:53.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06

利用国学经典提高幼儿谈话教育的有效性_第1页
利用国学经典提高幼儿谈话教育的有效性_第2页
利用国学经典提高幼儿谈话教育的有效性_第3页
利用国学经典提高幼儿谈话教育的有效性_第4页
利用国学经典提高幼儿谈话教育的有效性_第5页
资源描述:

《利用国学经典提高幼儿谈话教育的有效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利用国学经典提高幼儿谈话教育的有效性摘要:中国古代很多国学经典都是很好的幼儿园德育内容,包含众多经典道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经典学说,其蕴含的道理特别适合幼儿的心理特点易于孩子所接受。实践中我发现它与自律法、体验法和移情法的谈话策略相结合,可以启发帮助幼儿想象体验自身行为的结果,提高谈话的有效性,从而让幼儿约束自己的言行,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关键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结合谈话策略有效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广博精微,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精髓。《论语》、《三字

2、经》等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可以将其精华部分或其思想迁移到幼儿园教育当中,特别是对幼儿的社会性培养非常有帮助,可以丰富幼儿园的德育内容,扩展幼儿园教育的深度。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目前很多幼儿园都在利用国学经典来充实幼儿园的教育,效果也是不错的。国学经典内容博大精深,流传的经典浩如烟海,需要教师进行选择和加工。对孩子来说,不一定非要掌握很多古代国学经典内容,教师可以循序渐进,选择与孩子生活紧密相关的一些经典言论。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

3、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经典学说,解释为自己不希望他人对待自己的言行,也不要以那种言行对待他人。即以对待自身的言行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简单地说就是推己及人,它蕴含着社会交往旳深刻道理,这句话能与幼儿日常行为和幼儿的有关社会性的价值观念有紧密的关系,期包含的道理在幼儿园生活中或孩子生活中经常能看到。幼儿期的认识过程正在形成;知觉已能反映事物的意义和事物之间的关系,成为思维指导下的知觉;记忆理解性增强了,情绪情感逐渐深刻;有意想象开始发展;自我意识萌芽了。但幼儿的判断和推理通常是与具体事物或实际的生活经验相联系的,常按

4、照主观经验或个人的情绪作为判断推理的依据。因此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是特别适合幼儿的心理特点易于孩子所接受。在幼儿园里我们常听到这样的声音:“老师——他打我!”“老师——她不借我橡皮擦。”“老师——他说我是丑八怪。”“老师,他抢我玩具。”……当发现幼儿有不良的行为时教师要及时进行谈话教育。实践中我发现针对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谈话时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经典道理与自律法、体验法和移情法的谈话策略相结合,可以启发帮助幼儿想象体验自身行为的结果,提高谈话的有效性,从而让幼儿约束自己的言行,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一

5、、自律法谈话在国学经典教育中的运用根据建构主义心理学关于“学习是一个积极的建构过程”的观点,道德品格是儿童对情景选择并与情景相互作用而整合的结果。自我建构观强调品格建构的主体性和情景性特征,突出了品格变化形成过程中的自我选择、情景支持等因素的作用。皮亚杰对幼儿的研究表明,幼儿到晚期时已有自律道德的萌芽,而我国学者的研究也表明,我国幼儿4岁时就已经基本能摆脱成人的影响,作出许多独立的判断,7岁时主观性判断已有明显发展,我们可结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帮助幼儿做出正确判断自律自己的行为。例如在助人亲社会行为谈话教育时

6、,我启发幼儿当自己遇到困难时,比如需要画画但水彩笔没水了;想看图书,但在某某小朋友手上,你心理怎样?怎么办?他们都知道要寻求帮助。“我们得到别人帮助了就可以画画了,可以看到喜欢的图书了……这时我们的心里会怎样呢?”孩子们都知道得到别人的帮助会很开心。我就告诉孩子们:“我们希望别人怎么对待我们,我们就应该这样对待别人。这样得到帮助的人很开心,能够帮到别人的人也很开心,我们大家都会很开心,这多好呀!”这样孩子们可以通过自身的需要判断什么是有益的利他的行为,从而自律自己的行为。二、移情法谈话在国学经典教育中的运用移情,一种替

7、代他人着想的道德能力。目前,国内外大量相关研究一致表明,儿童亲社会道德行为同移情能力密切联系在一起,移情有助于儿童做出亲社会道德行为或利他行为,而且它同儿童的道德判断、道德推理甚至道德习惯的形成是整合在一起的,是影响儿童道德图式建构的重要因素并成为其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当幼儿发生不良行为时我们通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帮助幼儿移情,让幼儿想象其错误行为导致的结果,从而使他约束自己的行为。例如收拾玩具时张×小朋友被报告打人,他申辩说:“他拆我的玩具”我说那你可以叫他别拆呀。张×说:“我跟他讲了他不听。”我说:“是不是平时你

8、不听话爸爸会打你?”他点了点头。“你愿意爸爸打你吗?”他说:“不愿意。”“那为什么呀?”“打了很疼。”“爸爸打了你你心里怎么样?”他不好意思地说:“很难受。”我温和地对他说:“你不愿意爸爸打你,希望爸爸好好跟你讲道理对吧?小朋友更不愿意你打他。记住,以后不愿意别人怎么对待你,你也别这么对待他。好吗?”他使劲地点着头。我通过把移情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