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404227
大小:10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06
《借助作业空间,激活创新思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借助作业空间,激活创新思维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鼓励学生的求异、创新。要求教师把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结合起来。如何借助作业空间,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语文教师值得深思的话题。 关键词:新课程;作业;设计;布置;思考 在教改深入的今天,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教师的教学是建立要如何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基础之上的,而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如何把学生的个性、创造精神和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结合起来,这是我们语文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必然思考。省教育委颁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普通中小学办学
2、行为的规定》中明确指出:“严格控制学生课外作业时量。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课外作业,其他年级课外作业时量每天不超过1小时。”这就明确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控制学生作业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然而教师在教学中,常常有一些的感叹或埋怨,特别是在学生作业练习的教学过程中,师生都感到辛苦劳累。而收效又是不令人满意,这样作业练习过程,既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又抑制了学生兴趣,事倍功半。如何借助作业空间,激活创新思维,笔者想浅谈个人的点滴思考: 一、新课程理念下对当今作业布置的反思5 在我们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每堂课的作业和课后作业的布置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传统惯例和现行大部分教师的习惯是
3、学生将习题做在练习本上,其固定教学程序和格式是:老师布置课本习题,学生把这些习题做在作业本上,老师批改,最后将作业本发给学生。这样作业练习的过程就算完成了,到底成效如何,没有多少人去关注。这样作业过程在教学中问题就显而易露了: 其一是作业布置机械呆板。不少教师布置的语文作业不是课后练习题,就是某种辅导资料上的相关习题,因而上完一节课后,一般老师总是布置本课或本节后面的习题让学生去练习,也不管是量多还是量少,也不管习题是繁还是易,教师没有多加选择,信手布置给学生,学生也就忙于作业的苦海之中,程式一样,日复一日,机械呆板,这种呆板的程式化练习丝毫激不起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是作业的形
4、式机械呆板。就是一些书面作业,认为做在作业本上的作业才是真正的作业,没有创造性作业的布置,如手抄书、课外阅读,游戏操作、课堂讨论等,在形式上局限于一个空间,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抑制。 其二是作业外延过于狭窄。传统作业练习中,教师要求的很多结果是一种情况,作业过程追求唯一性。只要与“标准”答案不符就判“死刑”,这样作业的外延小,学生也就追求作业程式的统一性,答案的一致性,以至于很多学生抄作业或马虎了事。封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很难得到培养。 这种只重形式,不重内容的作业练习方式,害苦了学生,也害苦了老师。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教师的思考。 二、在新课程理念下作业设计的思
5、考5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以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去激发学生的潜能,点燃学生的智慧火把,今日星星之火,必成燎原之势。新教材注重以学生为本、理论联系实际、探究性学习、多元化评价,学习不再是一种可怕的负担,而是一种可以表现自我、掌握新知的过程。那么在作业设计上应该有着怎样的考虑呢? 其一要注重作业的完整性。由于教学大纲的广泛性和教学任务的复杂性,学生不可能在规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掌握一切,因而需要一定的作业作补充,为此,作业练习担负着与课堂教学密切配合的补充责任,它体现教学过程的连贯性。与此同时,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完成着知识能力、学习态度,以及责任心等方面的完整的学习,实现
6、着对学生素质全面培养的教学任务。 其二要注重作业的适应性。作业设计应注重学生生活和知识积累,尊重学生认知差异,在语文作业中,“众口难调”这正是学生与众不同的地方,它是学生求异思维的起点,创新的切入点。如果我们尊重学生个性的认识,不千篇一律地要求,给学生一个宽松的思维环境,效果肯定会更好一些,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技巧,作业应有自己的弹性,要适应个别差异。应因人而异,可把学生按智商分类,按基础分类,按兴趣分类,灵活机动地布置适合不同类型学生的作业。还要因时间而异,同一教学内容的练习,根据环境的变化,形势的变化,学生的变化而相应的变化。 其三要注重作业的启发性。作业的设计能
7、引起5学生的兴趣与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亲自去搜索资料,激发学生新奇的想象力,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的能力,激发学生独立完成的情绪,尽可能挖掘学生创造性思维潜能和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其实,同一个内容的作业可根据学生实际,可以用不同的要求来检查学生学习情况,不同的学生学习同一内容也可以布置不同的作业,也就是说,学生可以通过自己乐意而又有创意的方式来呈现对该项内容的把握。语文作为学科学习中基础的基础,具有最大的包容性,如果我们能在学生作业中有意突显语文的工具性、综合性,那么它的趣味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